卷五篇八:海顿和莫扎特的柔板引子

在所有的音乐家之中,海顿是一个比较讲规矩的人,他的音乐虽然好听,但是却又能做到一板一眼,该这个音型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像贝多芬似的来个创新。所以,海顿的音乐,外形从来都是一样子的,它们是依靠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从来都不喜欢创造风格和上一首作品类似的音乐,他曾经放出豪言:从来不听自己作品之外的音乐,以防其他人的音乐影响他的独创力。我看这句豪言壮语说地谦虚了点,我想他连自己的音乐都不会去听,以防影响他之后创作的独创力。

海顿的“死板”能从他创作成熟期爱不释手的“柔板引子”见微知著,在整个音乐历史之中,这也算是海顿的看家绝活了。虽然其他的音乐家也用过海顿风格的柔板引子,但是没有一个像他这样用得如此持之以恒,用得如此类此不疲,几十年如一日,堪称音乐家之中的康德。

莫扎特在去维也纳发展他的自由音乐家的事业之后,他和海顿一见如故,成为了一对忘年之交,虽然莫扎特天赋英才,自然也恃才傲物,看不起维也纳那班平庸的音乐家,但是对于海顿,他心怀敬仰,可能海顿是莫扎特会在他们面前放下身架的两个人之中的一个(另外一个是JC巴赫)。自然,维也纳的莫扎特的创作有一段时期也是颇受海顿的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莫扎特的音乐之中也开始出现海顿风格的柔板引子。

这个时期正好是莫扎特创作最接近最顶峰的时期,我们知道,莫扎特的音乐生涯是没有低谷的,也就是说,他的生命(也包括音乐生命)正是在他的创作水平达到最辉煌的时候嘎然而止的,所以,很多人在想想,如果让莫扎特再活20年,他还会写出写什么样的音乐,这真是一个既让人兴奋又让人惆怅的问题。

交响曲创作并不是莫扎特音乐创作的主要内容,虽然莫扎特写了41部交响曲,但是很多早起的交响曲其实就是他早期歌剧的序曲,另外一些多为应景之作,莫扎特交响曲最有个人风格的作品基本是K385之后在维也纳创作的几首,俗称他的后期交响曲。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大确切的,这几首交响曲,其实都称不上是他的后期创作,第40和第41勉强算是,而它们的风格和K385到K543这四首交响曲(35,36,38,39号)是完全不同的,40号和41号可以说完全是莫扎特风格的交响曲,也是莫扎特的音乐思维在交响曲领域的最疯狂的爆发,虽然,这次爆发太过短暂,但是它们在音乐史上却像一道永恒的闪光一样,成为最耀眼的风景之一。而35到39这四首则成为海顿老爹在莫扎特身音乐留下的温暖和欣慰的留念。应该说,莫扎特成熟的交响曲之中,有四首是在海顿的灵感的激发下创作出来的,一如他的那几首弦乐四重奏,充满了对这位和蔼和睿智老人的崇敬。

当然,虽然形式上是对海顿的敬礼,但是风格依旧是莫扎特的,并且莫扎特依靠其中的“林茨”(36)“布拉格”(38)赢得了巨大的声誉和经济收入,让他不得不感慨维也纳之外的人竟然比维也纳人都乐于接受他的音乐。这种莫扎特风格到了40和41两首交响曲之中的时候,已经不再需要海顿形式的支撑了,它们完全可以凭借莫扎特自己的形式来获得生命。我一直在想,莫扎特在创作这两首交响曲的时候,为什么要放弃海顿的形式?难道也是出于像和贝多芬一样的动机吗?

但是,莫扎特虽然恃才傲物,也不会到贝多芬那种癫狂的程度,他依旧是一个性情中人,反应在他的音乐之中,我们也不会看到太过宣泄的东西。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莫扎特身上已经开始有了后来的贝多芬的苗头了。

历史是非常有意思的,很多本来完全是偶然的,个人化的现象,但是当我们事后连起来看的时候,发现它们竟然是如此地符合逻辑,就像上帝刻意安排的一样。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代表了古典时期的三个阶段:海顿是古典主义音乐的奠基人,莫扎特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顶峰,而贝多芬则在古典主义音乐的基础上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虽然海顿比莫扎特生得早,死得晚,但是在音乐史上,他却比莫扎特整整早了一个时代,在他漫长的一生之中,他创作了卷帙浩繁的音乐作品,无论是交响曲,还是室内乐,数目都是以三位数来计算的,在他之后,没有一位音乐家能像他这样多产,他是“贵族音乐”时代的最后也是最成功的作曲家,在他之后,音乐家们几乎不再完全依附于贵族,也不靠后者的资助生活和创作,同时音乐家开始进入了“自我时代”,他们开始严肃地对待每一首作品,于是,音乐史进入了创作数目急剧缩水而单个作品内容急速膨胀的时期,海顿可以几天就搞定一首交响曲,而勃拉姆斯得花几十年的时期才敢把自己的第一交响曲发表出来,而包括弗朗克在内的很多作曲家,一生就写了一首交响曲。

而莫扎特的创作,正好跨越了“贵族音乐”和“自我时代”,他的早起作品,和海顿的一样,都是为贵族或者主教的社交场合创作的,而在维也纳时期的音乐,则基本是为自己的音乐会创作的,而莫扎特的生活,从他中规中矩的婚姻生活和不堪忍受大主教而愤然出走的叛逆行径的混合体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复杂的莫扎特,这个人远远比海顿,贝多芬要复杂,海顿20岁的时候为自己是一个贵族音乐家而满足,到了60岁,他仍旧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无欲无求,所以,他的交响曲从20号到100号,风格几乎是没有变化的;但是,莫扎特不是这样,他风格变化之快,不亚于贝多芬,我想,这肯定是出于一种急切地寻求自我的本能,所以,当他完成了39号交响曲,后来又开始创作一首新的交响曲的时候,便不再想被传统的形式所束缚,他抛弃掉了海顿的柔板引子,直接用一段流水般的旋律开始了第40号交响曲的主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轻视了海顿,这只意味着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成长成了一个独立的灵魂,他的自我意识已经在急切的寻找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当莫扎特在40和41号交响曲之中确立了他的莫扎特风格之后,便再也没有写任何交响曲了,他的时间太宝贵了,他需要在其他的领域也树立其自己的风格,当然,这时候海顿的引子又出现了。

我不知道,莫扎特在创作《魔笛》序曲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他最后的重要作品中,似乎又重新回归了传统,这首序曲有一个一分多钟的引子,其舒缓庄严的速度,让人再度想起了海顿的音乐和莫扎特自己的“林茨”和“布拉格”,可是,我却在这个引子之中找到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在它的海顿式的庄严之后放佛是对命运的敬畏和对信仰的执着,似乎都能在这一分钟的音乐之中找到后来的瓦格纳的精神精髓。

在我看来,莫扎特复杂的一生在这首序曲之中实现了最后的同一化,传统和自我都并存在了这一分钟的引子之中,海顿,莫扎特自己,还有浪漫主义的神秘气息,都神一样地浓缩在了这么点时间之中,我忍不住又在想,如果莫扎特还能再活20年,他还会写出什么样子的引子?

二零一二年九月十三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