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笔记卷七篇五:从意大利到德国–莫扎特最著名的三部歌剧分析 (上)

沃尔夫冈• 阿马德•莫扎特(1756–1791)是音乐史上的一个传奇,他和早于他的巴赫和晚于他的贝多芬等人一同创造了人类艺术史上最绚丽多彩的音乐作品,这为名副其实的神童生于澳地利的萨尔茨堡,在发现他惊人的音乐天赋的父亲的细心培育下,他很早就周游欧洲各国,给贵族演奏,同时开始了自己的创造,在很小的时候就创造出了歌剧,协奏曲等不同体裁的作品。他最初在自己的家乡给大主教供职,但是向往自由的莫扎特最终摆脱了大主教对他的控制,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中和妻子在维也纳定居,成为一个自由的做曲家和演奏家。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在那个时代,以一个自由做曲家和演奏家的身份谋生是非常艰难的,正如他父亲所预料的,天才在维也纳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可以使他过一个安稳富裕的生活的工作,最后在贫困中死去。当然这最后的十年却是他生命中成果最丰厚的十年,他的很多著名的作品是在其间完成的,包括他许多伟大的歌剧。

在莫扎特的时代,歌剧有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法语歌剧,主要是在法国流行。另一种就是占绝对优势的意大利歌剧,莫扎特的歌剧大多数是意大利歌剧,但是他的歌剧创作却又有着另一种革命性,那就是对德语歌剧的创造。而从他最重要的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莫扎特歌剧创作的变化轨迹和这位天才独特的创作特点。

瓦格纳提到莫扎特时说:“意大利歌剧倒是由一个德国人提高到理想的完美之境的。”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分。在莫扎特的作品中,歌剧是仅次于钢琴协奏曲的创作重心,它们的写作推动了其他音乐体裁形式的发展。在运用音乐刻画人物,使剧情人物富有活力方面,还没人能超越莫扎特。莫扎特谱写了众多优美丰富的旋律,这些旋律在剧中地位突出,乐队部分与人声线条相辅相成,从不干扰人声,却又在表现剧情、推动其向前发展时起了奇妙的架构作用,充分显示出莫扎特的既抒情又富于戏剧性的创作天才。以至于瓦格纳在创作他的乐剧时不得不时常感叹于莫扎特的这些杰作。莫扎特却在歌剧这一领域作出了双重的贡献:凭着客观的精神、细腻的写实手法,刻划新兴人物性格的高度技巧,创造了《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使意大利歌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

《费加罗的婚礼》的婚礼不仅仅是是莫扎特歌剧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歌剧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它就是歌剧中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对古典音乐稍微有些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这部歌剧,还有它那首脍炙人口的序曲。它改编自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话剧,剧情紧张,在一天内发生。阿尔玛维瓦伯爵的侍仆费加罗将与伯爵夫人的侍女苏珊娜结婚,但伯爵不怀好意,欲将苏珊娜占为己有。剧情叙述苏珊娜以机智斗败伯爵的故事。在此过程中,费加罗得知他原来是巴尔托洛医生与女管家玛尔切利娜的私生子,但玛尔切利娜因不知实情,屡次以费加罗欠她的债为由,按一纸契约逼他与自己结婚。此时,情况又因另一名侍仆凯鲁比诺而更趋复杂:凯鲁比诺对所有女人都是一见钟情,自以为爱上了伯爵夫人。伯爵夫人则因丈夫喜新厌旧而感到苦恼,于是她假扮苏珊娜到花园中去与伯爵幽会,但费加罗则不知其中奥妙而误以为苏珊娜欺骗了自己。最后一切误会冰释,费加罗如愿以偿得到新娘,伯爵夫人也对丈夫宽大为怀。

他的另一部不朽的歌剧《唐•乔望尼》是按照喜歌剧的传统进行构思的,但它最终却超越了这个传统,进入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悲喜剧的范畴。剧本作者达•庞蒂称它为“滑稽的”快乐戏剧。《唐•乔望尼》共四幕九场,原标题是《受罚的荒淫者》, 1787年10月29日在布拉格首演,这次辉煌的演出并无事先排演,但却获得了巨大成功。剧情不如《费加罗的婚礼》紧凑,但是更加复杂。唐•乔望尼的仆人雷波莱罗正在骑士长的官邸外等待。唐•乔望尼正潜入府邸调戏长官的千金唐娜•安娜。没想到唐娜•安娜死活不从,两人扭打起来。骑士长过来捉拿好色之徒,却在打斗中被唐•乔望尼刺死。安娜和她的未婚夫唐•奥塔维奥发誓要复仇。 这时,新近被唐•乔望尼遗弃的唐娜•艾尔维拉来找他,雷波莱罗受指派缠住艾尔维拉以便自己的主人脱身,唱起了著名的“芳名册”。 逃跑中唐•乔望尼经过一个村庄,那里在举行婚礼,他又看上了新娘子——村姑采琳娜。但唐娜•安娜、艾尔维拉等等突然赶到,阻止了他的诱骗行为。 在唐•乔望尼城堡举行的舞会上,采琳娜一边向未婚夫忏悔,一边又被唐•乔望尼的爱情攻势击败。但这次偷情又没有成功,艾尔维拉等当众指责唐•乔望尼的道德败坏。 唐•乔望尼让雷波莱罗化妆成自己的模样引开艾尔维拉,自己却进屋去调戏艾尔维拉的女佣。这时,采琳娜的未婚夫马赛托带来一群农民,手持棍棒要教训唐•乔望尼。但机智的唐•乔望尼自称是雷波莱罗,将那些农民骗走,反而把马赛托打个半死。 主仆二人在一个墓地相遇,见到一个石像,与被杀的骑兵队长非常相似。唐•乔望尼开玩笑似地邀请石像共进晚餐。石像如约而至,指责唐•乔望尼的道德败坏,要求他悔改。但唐•乔望尼拒不悔改,被石像拽进了地狱。 艾尔维拉、安娜、采琳娜、雷波莱罗、奥塔维奥、马赛托等唱起总结性的六重唱:“恶人总要下地狱”。

歌剧《魔笛》是莫扎特35岁那年,即这位对音乐有重大贡献的音乐家生命最后一年写成的。莫扎特1791年9月30日在维也纳指挥魔笛的首演,之后两个多月,这位音乐天才就与世长辞了。莫扎特生命最后几年都是在维也纳度过,这些时候他事业并不成功,经济困难再加上疾病。然而生活的困难并未影响他的音乐创作风格。最后三年他写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众多作品之中最好的,包括第39、40、41号交响乐,歌剧女人皆如此,以及他最出色的歌剧魔笛。魔笛的剧本作者是史肯尼德(Emanuel Schikaneder),泰米努(Tamino)王子受怪兽袭击,得到夜后(Konigin der Nacht)的三个侍女救助,泰米努苏醒后以为是捕鸟人帕帕格努救他。后来侍女回来拿出夜后之女帕米娜(Pamina)的肖像给泰米努看,泰米努立刻爱上帕米娜。夜后出现要王子从恶魔萨拉史祖(Sarastro)手中救回其女儿,并将一支魔笛和银铃分别送给泰米努和帕帕格努。泰米努和帕帕格努分开找夜后之女。帕帕格努先找到,并赶走侵犯帕米娜的莫诺斯塔托斯(Monostatos)。而泰米努在三个童子引领下到了三座古庙,老和尚告诉泰米努,萨拉史祖不是恶魔,不要相信夜后。后来泰米努和帕帕格努被捉去接受考验。开始的考验是沉默考验。帕帕格努遇到一叫帕帕格娜的美丽女子。帕米娜见泰米努沉默不理她,觉得非常伤心。后来帕米娜告诉泰米努魔笛的力量,于是泰米努吹着魔笛通过火和水的考验。而夜后并未死心,带领侍从进攻萨拉史祖,结果失败。邪不能胜正,王子与公主,帕帕格努和帕帕格娜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莫扎特最重要的作品包括41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和19部歌剧,在歌剧中最好的三部就是《费加罗的婚礼》和《唐璜》还有《魔笛》,这三部歌剧代表了莫扎特最高的艺术水平。前两部是意大利喜歌剧,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费加罗的婚礼是一出很典型的意大利喜歌剧,但是《唐璜》是按照喜歌剧的传统进行构思的,但它最终却超越了这个传统,进入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悲喜剧的范畴。剧本作者达•庞蒂称它为“滑稽的”快乐戏剧。《唐•乔望尼》通常被归纳在莫扎特最成功的三部意大利喜歌剧行列,但相比之下,这是最不具喜剧色彩的作品。虽然在某些场面上(比如殴打马赛托)和某些人物(特别是雷波莱罗)是具有喜剧特征的,但总体上莫扎特提供了一个充满恐惧、颤栗和魔幻色彩的音乐作品。这种基调从序曲一直延伸到最后的终场。特别是在终场,雷波莱罗哼唱起《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调子,想必观众会对此报以微笑和掌声,但很快音乐就转变了,石客的出现一定会令很多观众的笑容僵持在脸上,直到唐•乔望尼坠入地狱。 唐•乔望尼可能是歌剧史上独一无二的角色,他对妇女的追求已经达到疯狂的地步。无论是粗鲁无知的村姑女佣还是贵族家庭的千 金小姐,按照芳名册上记载的2000多个女子,唐•乔望尼真可谓是大小通吃。而且,他从来没有显示出丝毫疲倦或者悔恨。可以说,这是一个从人转变成野兽的角色,但他却从来没有失去观众的同情。莫扎特的音乐没有允许人们站到唐•乔望尼的对立面,即便在他拒绝悔改甚至扬言要勾引圣母。这个角色的坚定立场令人难忘,也有人认为这是莫扎特自己对自己的诅咒,或者把唐•璜的立场同浪漫主义的唯美理想联系在一起。若不是因为拜伦那惊天动地的长诗就是浪漫主义的感伤情调在继续作怪。 而《魔笛》在剧情上和意大利歌剧已经大相径庭了,它极浪漫主义的气质,充满了幻想和理性的精神。当时莫扎特加入了共济会,共济会是一个民间的宗教团体,整部歌剧透着庄严、肃穆的气氛,据说本剧的创作动机与共济会有关,莫扎特本人及大部分剧院成员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共济会1717年成立于伦敦,它的会员层此地位分布很很广,从王子,贵族到市井小民都有,而且也有不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共济会的理想是“自由,平等,博爱”,它对道德的肯定,可以说是吸引莫扎特的原因之一。1770年,莫扎特的保护人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逝世后,玛利亚女王的政府禁止并且镇压共济会的活动,固这部歌剧以童话的形式加以掩盖,象征性的揭露了当时的社会形态。因此有认为,《魔笛》是一部宗教剧,一首生动的弥撒曲,一种宗教中的奉献仪式,一种对所有高洁情操的短暂体现。”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