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篇五:The Properous Voyage(一)

德国的文学没有音乐出彩,我一直认为欧洲文化的精髓是德奥的音乐和哲学,俄罗斯的文学,还有英国的经验主义,所以德国的大诗人歌德,我只读过他的传记,但是并没有兴趣继续读他的诗。但是,歌德的诗,无疑给其他德奥德作曲家提供了不少灵感来源,和他同时代的人有莫扎特,之后的有舒伯特,还有本文的主角门德尔松。在写门德尔松之前,我不得不先提一下莫扎特的艺术歌曲《紫罗兰》(Das Veilchen,K476),它是唯一一首将莫扎特和歌德联系起来的音乐,这首诗讲的是一株草原上美丽但渺小的紫罗兰爱上了一个牧羊女,希望获得牧羊女的亲睐,但是轻薄的牧羊女并没有发现紫罗兰的美,却一脚把它踩倒,可怜的紫罗兰到死都爱着牧羊女,并为死在她的脚下而欣慰。莫扎特不仅为这首小诗谱写出了他最著名的一首艺术歌曲,而且还在末尾加了一句:Das arme Veilchen! es war ein herzigs Veilchen.(可怜的紫罗兰!它是最可爱的紫罗兰)。

它的主题旋律很美,让人听第一次就无法再忘记。其实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旋律是莫扎特从他刚来维也纳时写的《后宫诱逃》(K384)中的一首咏叹调“Durch Zärtlichkeit und Schmeicheln” (”With smiles and kind caresses”)”改编的,我一听《紫罗兰》便觉得这首旋律太熟悉了,以前肯定哪里听过,是不是《魔笛》里出现过,后来觉得这首旋律的风格应该是他早期歌剧里面的,那肯定就是《后宫诱逃》,然后我打开《后宫诱逃》(我已经两年没听这部歌剧了),还真的发现原版的旋律了,两者开头的旋律几乎是一模一样。可见,尽管这首《紫罗兰》是莫扎特最有名的一首艺术歌曲,却也是其敷衍之作,还好,抄的是自己的旋律,而且相比那首咏叹调,《紫罗兰》有着更加适合艺术歌曲的音域,相比歌剧的美声唱法也更加自然,我也为自己能有这么一个别人不知道的大发现而沾沾自喜。

莫扎特部分到此为止,我承认本文的前两段仅仅就是为了让这篇文章还能收到这套《莫扎特笔记》里面而凑数的文字。莫扎特的时代,音乐还仅仅是音乐,并不需要从文学和历史中寻求营养和灵感,所以歌德的诗还派不上用场,但是到了浪漫主义时期,随着标题音乐的兴起,作曲家们开始将文学和历史嫁接到音乐之中,创造出另一种格调虽高,但大多数时候空洞无物的浪漫主义风格,而歌德的诗,终于成为了作曲家们的宠儿,门德尔松更是小小年纪便成为了歌德家里的座上宾。门德尔松的大部头音乐几乎全是标题音乐,其中序曲《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Meeresstille und gluckliche Fahrt / Calm Sea and Prosperous Voyage,1828)的灵感便来自歌德的两首小诗《平静的大海》和《幸福的航行》,两首诗的意境对比鲜明,第一首是“深沉的宁静覆盖在水面上,没有任何的波动”,而第二首则是“风神把紧扣的钮扣松开,风开始吹起。”门德尔松德序曲将这种对比用音乐真实地描绘了出来,前半部分的引子是柔板,后半部分则是极急速地的快板,听到音乐,你就能清楚地感受到启航的船只,风的吼声,海浪的舞动,船只航行和安全抵港的场景。

就像歌德的诗和自己的音乐一样,门德尔松的生活大抵是幸福、甜美的,他的一生顺风顺水,所以他的音乐并没有贝多芬、舒伯特,甚至莫扎特音乐中只有经过人生磨难才能提炼出来的韵味,他不是没有努力过,他虽然没有经历过人生的磨难,但是却从文学和历史中寻找厚重感,并将自己对这种厚重感的理解用音乐的形式描绘出来。但是,因为他的人生是幸福的,所以他的音乐总的来说也是幸福的,毕竟从文学和历史中汲取的厚重感并不是从他内心中流出的,所以他的这首序曲听起来也是幸福的,好像就是描绘他的一生:a prosperous voyage,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人生,除了比较短以外。

这种令人羡慕的人生并不是人人都会有,至少我是没有的。和门德尔松相比,我的人生的航行称的上prosperous吗?prosperous是啥意思,是幸福的意思吗?从字面上解释,它是丰收的、富有的意思,不过整体来说,就是那么一个意思,相比来说,我人生的航行就没那么prosperous了。我只能说我人生的航行是丰富多彩的,或许也能和prosperous搭上边,我的这艘忒修斯之船,不仅仅零部件换了不少,而且还航行了好多次,每次航行完之后的下一次航行都和上一次全不一样,但是,这能称的上是prosperous吗?

每当想起自己的人生旅程,我总是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形容,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终归不是一个一般人该有的人生经历,各种不同的、甚至不相协调的人生特征惊诧地组合在我一个人身上。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却养成了只有书香门第才有的品味和旨趣,小时候和后来在国外读书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吃不饱饭,动辄暴瘦十斤、二十斤,却有一种受命于其天,匡复华夏的迷之自信,有时候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是各什么样子的人,也许这就是林老师所说的“不平等的人生起点”,也许这才是我一直徘徊、一直对自己充满疑惑的原因。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清贫大致塑造了现在的我。小时候,由于家贫,从来没有过自己的玩具,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一个没有童年的人,那个时候我最羡慕的事情就是能够像邻家的孩子一样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三轮车,但是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也因为如此,我只能就地取材,玩免费的东西,抓家里的老鼠玩,刨野地里的蜈蚣玩,而自己被高压电击也是因为玩脱落的电线导致的。慢慢地,我变成一个对娱乐没有任何感觉和兴趣的人,作为一个男人,竟然从来不玩游戏,因为我的游戏细胞从来就没有成长起来过,这也进一步导致了我的不合群和自闭。

但是我并没有抱怨自己的家庭,反而更感谢我的家庭。虽然家贫,但是父母在给我读书的事情上是没有为难过我的,诚然书还是买不起的,但是我喜欢休息天的时候到外面去捡废铁,然后把攒下的废铁卖钱,然后用卖来的钱买书,因为书来的不易,每一本书我都会读地滚瓜烂熟。有时候还会借书,记得舅舅家有一套崭新的《东周列国志》,可能他们买来从来没看过,我非常想看,于是妈妈给我从舅舅家借来,然后嘱咐我要保存好,不要把书弄脏,我于是用那时学生必备的包皮纸把书皮包上,每次看完之后就小心翼翼地把书放到柜子里,等读完去还的时候,竟然和借来的时候一样崭新。家里有一本商务印书馆的《新华辞典》,相当于《辞海》的缩减版,还是哥哥上初中时家里给买的,但是买来之后哥哥从来没看过,却成为了我的宝物,我对这个世界的最初认知基本源自于这本小型的百科全书。

我的三观也没有因为清贫变歪,我一直都对物质的享受不是很热衷,习惯过一种简单的日子,也是受父母的从小到大的教导,他们总是对我说,钱没必要赚太多,赚太多的钱不一定就会让自己幸福,就算以后我赚到了很多钱,花不了,就多资助一些穷人。所以,我和大多数人不一样,从小到大所追求的不是金钱,即便从小过着贫穷的日子,但是从来对物质财富没有兴趣,反而一直都安贫乐道,乐于追求精神财富。(未完待续)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