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篇》读书笔记

前三篇读书笔记

前三篇主要讲的是人和国家的各自的平等权利。首先人生来是平等的,他们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后天努力的不同而已,这种人的平等关系并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而正是这种误解造成了以往的暴政,因为人们认为实际轻快不平等,那么权利便也不平等了,于是有了平民与武士之间的不公平,这种关系放大便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本来两者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实际上的强弱情况的不同,在权利上是相等的,但是自古以来政府却将自己本来应该有的职责当成是对百姓的恩惠,从而造成了双方权利的不平等,这正是亚洲各国暴政的根源,因此人人都有推翻暴政的自由。(这里作者显然是受到西方契约论和美国独立精神的影响)

那么人人平等意味着什么呢?那意味着人人独立,没有独立精神的人是不能会关切国家大事的,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的时候保持独立的权利,此外,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会仗势做坏事。(这三点所描述的简直就是现在中国的情况)

继续放大到国与国之间,各个国家都是自由独立的,虽然贫富强弱不同,但是都有平等的权利。

最后作者谈到了学问的必要性,人们如果要避免暴政,那么就应该赶快立志向学,提高自己的才德,达到和政府平等的地位,此外也是未了培养国民独立的精神,使的自己国家在国际上独立,那么真正的学问是什么呢?它并不是学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精神之学,而是学习具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即西方的技术之学,这也是全盘西化的萌芽。(在这里似乎有一个很难以解释的东西,作者本来是要宣传思维方式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赖以实现的根本点确实对于西方外在技术的接受,似乎也说明器用本来就是不可分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近代化失败的原因了,因为近代的中国人坚持只学习器物,不学习精神,但是他们却不知道学习器物首先得学习其精神,而福泽能有这种觉悟实属不易)


 

再四篇读书笔记(4-7):

第五篇与第六篇是和前面三篇相互关联的,在这里作者已经涉及到了文明,政府和民权之间的关系了。

一国的文明不能仅仅从其外表来衡量,因为所谓的学校,工业和军队只要有足够的金钱就可以买到,但是这些东西如果没有一个无形的,根本的东西的话是不可能实现文明的,它就是“文明的精神”,而“文明的精神”就是人民独立的精神,只有人民有独立的精神才能保证文明的进步,即实现现代意义上的近代化。而欲使一国国民获得独立的精神,既不能通过政府来实现,也不可能让国民自己去实现,所以则应该通过二者之间的第三方来实现,一面向人民指出防线,一面与政府共同协作,而这种中间人就是学者,在这里作者应该是暗示自己和自己所创办的庆应义塾,开启民智,不仅仅是学习那些理论上学问,最重要的还是经常接触实际事务,作者对于所谓的“中间阶层”的要求具有很强的实用精神。

这便可以联系到第四片的关于学者的论述。现在日本所不如西方的地方有三;学术,贸易和法律,而这些是一个国家独立的根本,因此也应该是学问的根本。为什么要振兴学问呢?这是因为以前的政府和国民的关系是畸行的,不利于国民独立精神的发展。以前政府并不明白它对人民只有职责,没有特权,反而对人民实行专制,而人民也也对政府是一种惧怕和不信任的态度,这导致文明进步受到了阻碍。即使政府使用强制力推行一些文明措施,但是民众会用欺骗的方法来对付,最终还是无法全面实现文明,因此必须先改变民众的精神风貌,这只有学术才能做到。

要振兴学术,有两个方法,一是靠洋学家,但是最重要的是要靠“中间阶层”的示范,因为说服永远比强制要有效果。这种示范有两条途经:一是学者直接和政府合作,另一个是学者在政府之外办理私人事业,协助政府完成独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和政府站在对立面上,虽然指出了政府的不足,但是他所提出的措施都是在弥补这些不足,而不是另起炉灶,和政府的合作是作者论述的前提,这也是他现实精神的体现)

福泽在说日本独立的文明的过程之中一直是从政府和人民两者的关系的角度来论述的,也就是说政府和人民并不是谁统治谁,谁敌视谁的关系,这种关系不可能引日本走向近代化,一方面政府需要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人民也要有独立的精神,正如他说的:“政府活动犹如体内活动,人民犹如外界刺激,如果把这些刺激去掉,只凭政府力量去活动,那么一国的独立就一天也不能维持”

因此必须维持二者的平衡,这就是法律的重要性。福择关于国法的观点明显的是从西方契约论那里借来的。国民一方面要建立代表自己的政府,另一方面要严守同政府的约束,服从国法,接受保护。法的建立并不时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对民众的权威才建立的,而是民众自己为了惩恶扬善来建立政府代表自己,按照他们的意志来执行事务,制裁恶人和保护善人,但是一旦政府已经建立,国民就必须服从政府的法律,这里又显示了作者对于现实政权的调和,虽然福泽深知美国独立的精神,但是却没有勇气提出“民众有使用暴力推翻暴政的权利”

第七篇便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当国民面对政府的暴政治的时候,有三种举动:一是屈从政府,这不是一种好的办法;二是用暴力对抗政府,这往往造成以暴易暴,以愚代愚,对社会有很大的破坏,故也不是一种好的办法,第三种才是上策,即坚持真理,舍身斗争。用真理来说服政府。(福泽在这里说地有些强迁,因为自己一人去舍身斗争就能够改变暴政治吗?这是不一定的事情。)

但是随后作者批评了封建愚忠观念,具有时代进步意义,这里也引出了我们评价作者的一个标准问题;究竟是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反对传统封建主义的角度来看呢?从一个角度来评价和从另一角度来看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再三篇读书笔记(8-10):

作者在第八篇继续对封建的一些落后观念进行了批评,比如作者不认同古代社会对于妇女强加的各种束缚,此外也不认同纳妾的合法性。说这些是为了证明“不能以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观点,人的身心是独立的,因此说在自己智慧的指挥之下,人可以追寻自己的幸福,但是不可以越过一定的限度,即当我们追寻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不可以伤害他们追寻自己幸福的权利(其实这也可以引申出法的必要性,法不仅仅要保持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平衡,也要保持民众之间的平衡,使地每一个追求幸福的人都能够完整的享受其权利)

第九和第十两篇似有矛盾

在第八篇之中,作者阐述了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人作为人的意义不仅仅在与自己可养活自己,自力更生,还在于他是一个社会性的动物,应该在社会性的活动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方面,人要以天下为己任,不仅仅要尽到自己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义务,而且又所得就应该想到贡献于社会,而不是仅仅想着一个人享受,另一方面呢,我们不仅仅要着眼于现在,还要自己的奋斗,自己的活动还要为后代作出示范,使文明得以继续发展。但是在第十篇,作者却从国家的角度,来论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因为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相比,只有短处,没有长处,故现在只有学习西方的份,但是如果一直学习下去,文明化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因此,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日本应该努力在许多方面超越西方,比如技术上比西方进步,自己的人可以去教西方人学问,才可以使日本真正强大,获得独立平等的地位。


 

再三篇读书笔记(11-13):

第十一篇作者反对传统的名份观念,即反对传统的等级观念,虽然名份之产生并无恶意,但是它仅仅使用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一旦乱应用于社会层面,就会产生不良后果。名份最大的不良后果就是产生了伪君子,因为社会如果计力倡导上下尊卑的名份,一是对于上来说,明为实行仁政,实则实行专制,而对于下来说,明则服从,实则欺君妄上,损公肥私,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人间社会所流行的欺诈之术,产生了诸多的伪君子。

作者如此反对名份论,一是为了批判封建的礼数,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一开始所宣称的论述扫清障碍,只有除去世人的名份,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和独立的人格,否则前面所说的都不可能实现。

第十二篇论述人的品行必须高尚,但是作者主要论述的是怎么样才能使人的品行高尚,其方法是进行比较,不仅仅是比较一个方面,而且要进行全面的比较,作者目的是由此引出国家之间的比较。即一国文明程度不能仅仅局限与对于内部轻快的比较,而是应该把全国看作一个整体,来和其他文明国家相互比较,这样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满足于现状,才可以保证文明的进步。这样说仍旧是为了日本向西方国家学习提供理由,而且作者之所以强调要进行全面的比较,就是为了防止出现日本许多方面已经很好故没有必要学习西方的说法,而如果进行全面的比较的话,这些说法就不攻自破了,而且也为全面西化提供了论据。

在次作者还拿印度,土耳其作为反例。

第十三篇则论述了怨尤是人间最大的祸害,其根源是穷,而穷的根源是堵塞言路和妨碍活动,怨尤之谓就是不能容人,嫉妒心理,自然就不为人所容,这样就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文明的进步,和个人的独立,只有消灭嫉妒的心理,鼓励互相竞争的勇气,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这方面西方几比日本先进。(这应该是对于改造日本人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探讨,即凡事应该找自己的原因,然后自己改正,不能推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变相的裹足不前,也不不利于个人的独立进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