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本文写于大约两个月之前:

刚才从图书馆复印了福泽武士的《文明论概略》回来,看了看信箱,见里面堆着三本大书,一看原来是学报主编给我寄来的样书已经到了,一共三本。我终于拿到自己第一次发表的论文了,真是很高兴。

拆开看时,发现自己的名字赫然在第54页写着,只是后面怎么多了个第二作者,后来想想,我明白了,不要我的版面费,不是白不要的,还有什么托人找关系什么的,我都一概没有参与,有个第二作者也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我当第二作者都没有关系。再怎么着,我可是发表了自己的“学术论文”了呀,这研究生还真没有白读。

看看自己的籍贯:山西孝义人,忽然发现特别自豪,一是我很自豪自己是山西人,二是我很自豪自己是孝义人,不论山西现在多么乱,它终究还是我的故乡,似乎山西人一直都有一种自治情节,现在我最向往的时候就是山西自立为国的时代,比如晋国时代,北汉时代,闫锡山时代,以后我无论去了哪里,我都计划在攒够一定的资金以后回山西投资,如果遇到乱世,可以趁机自己也当个土皇帝,好好经营自己的家乡,因为我坚信只要山西自己管自己,发展绝对比现在好百倍。

还有,我终于发现自己真正的祖先了,前几天我在图书馆翻翻谈迁的《国榷》,翻着翻着,在兵部尚书表之中忽然发现一个名字:霍冀,孝义人,字尧封。这下我傻了,这肯定是我祖先了,我家一直以来的说法是明朝时候出过一个尚书,非常简单,但是很模糊,导致我对自己的祖先感兴趣的时候考据很麻烦,前些日子在明史找到了当过户部尚书的霍瑄,很高兴了一阵子,但是又有点怀疑,因为人家是陕西凤翔人,离孝义还是很远的。不过这下终于水落石出了,霍冀是我祖先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霍瑄,而且最让我吃惊的是,我上网查了查,霍冀的祖居就在我家现在住的地方,这准得让我有点惊讶,听说我叔叔那里有个家谱,计划暑假回家找来瞧瞧,不知道能不能能查到那么远。

我又查了很多史书,明史没有为他立传,可见霍冀先生混地名气并怎么样,我查遍了图书馆的古籍也没有找到更多关于他的资料,只是在另一部明朝人写的《皇明经世编》里面找到了一些他写的奏折,在前面姓氏爵里中发现了他的生平简介,这已经是相对比较丰富的资料了,现抄录如下(标点是我加的):

霍冀,字尧封,孝义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推官,选为御史,寻擢佥都御史,出抚宁夏,久之进兵部左侍郎,总督陕西四镇兵务,隆庆二年召为本兵(即尚书),四年闲住,卒,复其官,给卹典如例。

就这么简单,看看排在他前面的人,是大名鼎鼎的谭纶,排在他后面的人是无人不知的张居正,而尧封先生则显得默默无闻,直到被一个他的疑似后代给翻了出来才算重见天日。不过也不容易了,好歹我的祖先还是个进士呢,以后就再也没有中过进士的本族人物了,好象是晚清时代我有个太爷爷辈的人中了个举人,就已经是最牛的了。我再补充一些,据我去世的爷爷说,我这位祖先晚年是跟朝中某位官员不合导致辞职,后来得了眼病,郁郁而终,我查了明史,确定这位所谓的官员就是赵贞吉,我在明史赵贞吉传中查到了两位不和的证据:不合的原因不知道,反正是当时尧封先生任兵部尚书,贞吉先生当个差不多大小的官,因为什么事情,两人吵架,不过两人素来不合,然后尧封先生就向隆庆皇帝递了辞职书,里面还不忘继续把贞吉骂了一顿,好象那会的人辞职不是什么大事,都是小地不能再小的事就要辞职,而且辞职还是你挣我抢,生怕我比你辞地晚好象就气节不保了,所以贞吉见状,也去辞职了,自然不忘把尧封先生也骂一顿,皇帝考虑了一下,结果是把我的祖先给免,留下了赵先生,于是我的祖先的政治生命从此结束,也没有赶上张居正改革,两年后便去世了,不过我想他也不想看到吧,因为赵贞吉是张居正的人,和他不合就是和张居正过不去,隆庆年间张居正似乎已经进内阁了,所以留赵贞吉而免霍冀也是不意外的事情,官场斗争本来就是这样的嘛。

看来从我祖先的经历就可以看出,从政是一个风险很大的事情,不过我是不可能去从政的,就是今天忽然想到这些,分析一下而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