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古籍史料时的一些感触

霍司马的史料之难寻,真如大海捞针,当把其他史料都翻过以后,我想只能去《明实录》里面找了,毕竟它是明朝的原始史料,应该会有不少。于是我就去翻《明实录》,虽知不翻不要紧,一翻就掉进大坑了。我能找到的《明实录》没有印刷版,只有手抄本的影印件,用的当然是繁体字,又没有标点,还是手抄的,真是名副其实的原始史料。于是便披沙检金,在这些浩瀚的文字之中寻找到一些关于霍司马的记载,标点出来,记录到这里。我只翻穆宗的实录,仅仅这么一个就把我累地半死,因为我不仅仅要有很强的句读功底,还要有很强的识别能力,且不说里面的我不认识的字有多少,因为全部是手抄的,而且是不同的人所抄,遇到字迹清晰的还好点,遇到写的龙飞凤舞,当作书法看还非常舒服,但是要认,就倒了大霉了,有好多字我是怎么认也认不出来,只能摘录的时候漏掉,幸好并不影响大意。此外,我不是专门的中文,历史专业出身,标点有很多地方肯定不正确,我自己都觉得别扭,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标,只能怪自己的文言文丟地太多了。不过,就算让那些专家学者来估计也有很多困难吧。

我在整理这些材料的时候就想,为什么《明实录》这么重要的一部明朝史料,怎么就到现在还是手抄本,无人去整理标点。它作为汉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王朝的第一手的史料,竟然无人问津,不知道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都是干什么吃的。人大之开国学院,花了那么多钱,怎么就不能有几个人把《明实录》这类的明朝史料标点出来呢?难道就因为太过麻烦,但这是他们的本分呀,国家花那么多钱养那些专家学者难道就是为了让他们每天招摇撞骗,哗众取宠吗?想想现在中国学术界专家学者那么多,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却大多荒废,不禁感到很悲哀。幸亏我已经决定不进入这些马屁文人的圈子了,否则真的可能抱撼终身。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