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拒绝成为超市的书店及其他

今天中午我在最近一期的南方周末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看到了一篇颇有亲切感的文章:《一家拒绝成为超市的书店》(毛升)。讲几个月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近一所叫做麦考伯(Micawber,狄更斯小说一人物,老实,乐天,但是保守,短见,不会趋新)的书店倒闭的故事,大意便是一个怀抱理想主义的读书人一直坚持使用最传统地方式经营自己的小书店,但是他的书店的人文气息最终没有能够扭过坐落在周围的大型图书超市和亚马逊网上书店,挺了多年之后,不得不宣布倒闭。文章最后说:“在即将歇业的日子里,洛根在书店里展览了该书店25年来的历史。已经淘汰了的第一台收银机,破旧但厚实的书架,还有略微模糊的老照片。他和他的店员们跟一个个老顾客话别,互赠祝福。洛根认为自己的书店开得很成功,只是没有了书店后,他至今也没有想好以后该干点什么。”

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我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You’ve got the mail 》,看过它的人应该不少,主演是梅格瑞安和汤姆汉克斯,但是大家不要仅仅关注这两位名星,这部电影的特点是它的导演:诺拉艾弗隆。《You’ve got the mail 》讲述的也是一个小书店倒闭的故事,几乎和上面文章里面的故事如出一辙,只不过电影里面把这个略带伤感的离去的故事点缀了一个温馨的爱情才显得更加亲切温和,不过这两个故事:一个电影里的,一个现实里的,一个虚构的,一个真实的,但是都在美国传统理念比较浓重的东北部发生,我不相信这仅仅是一种巧合,我更愿意相信,诺拉艾弗隆在构想那部电影的时候她已经看到了很多类似的故事,现实之中因为拒绝成为超市而选择关门的书店也远不止这么一家。在观念之中已经没有了阶级(虽然现实中并非如此)的中国人看来,这些小书店的选择是令人难以理解的,然而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在美国它们的选择起码背后是有理念支持的,虽然身单力薄,然而却自信而坚持,隐隐约约地看到了梭罗,爱默生的影子。诺拉艾弗隆对她所处的社会之中的隐逸主义非常敏感,她还导演过另外一部更加出名的电影《西雅图夜未眠》,同样充满了典型的中产阶级情调。(同样的还有《When Harry met Sally》,这三部电影都由梅格瑞安主演)。在现代社会之中,莫扎特,海顿时代的贵族已经廖若晨星了,主流社会被商业,法律界精英人士把持,而主流社会之中有一部分中产阶级,或许是命定,成为了现代社会的“贵族”,当然此贵族非彼贵族,然而他们仍旧向往田园时代那种悠然缓慢的生活节奏,把生活当作艺术的生存态度,作为社会中上层的一小部分人,虽然他们拥有地位,金钱,但是不足以对抗强大的现代大众文化和商业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所能做的也只能保留着自己的生活理念,经营着自己的静谧的小天地,古语曰:“大隐隐于市”,这些人便是现代社会之中的大隐,他们并不和现代社会抗争,而是自觉的保留着自己的态度,也不和现代社会妥协,可以说完全符合隐的要求,给他们取个名字叫“心灵隐者”应该不错的。

小书店的故事和诺拉艾弗隆的电影展现地便是这些心灵隐者和大众文化的冲突,尽管这种冲突当我们还没有感觉到它的时候它便已经消解,然而却会为这些人的知音的心灵带来持久的感触,尽管这种感触也是隐而不发的。

其实这个问题西方的许多学者很早就开始关注了。在二站时死于赴美逃难途中的本雅明是批判大众文化的早期学者之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人,在他的心中,传统欧洲式的艺术方式是神圣的,大众文化一开始便一种光晕式的让人无法沉静的麻醉品,他的衣钵后来被法兰克福学派的著名学者阿多诺继承,他曾经学习过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音乐,他对于音乐的兴趣和关注一直保持了终生。勋伯格打破十二音阶制的“无调音乐”中的革命性的东西与阿多诺在中学时代就萌发的“瓦解的逻辑”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音乐对于阿多诺来说,已经“不是一个文化上的触发点,而是他的理论方法的模式”。(马丁·杰语)不仅如此,而且在阿多诺看来,一部西方音乐的历史,也是西方社会历史的深刻表现史。无论是早年对欧洲先锋音乐的关注,还是流亡美国期间对美国爵士乐的批判以及重返法兰克福之后,音乐始终是阿多诺的理论关注点。对于大众的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一贯的作风,阿多诺和他的同事们都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众文化对于整个人类生存状况的巨大影响。我此处无意做任何理论式的探讨,从以上的文字之中至少可以知道,对小书店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不仅仅诺拉艾弗隆关注,许多大学者也没有漠视。那种田园生活的理念在音乐家群体之中可以找到它的足迹。小克莱伯应该是我们最熟悉的一个人了吧,但是和他一样对隐逸生活情有独衷的人还有独一无二的古尔德,然而这两个人对于录音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小克莱伯不到万不得以绝不录音,因此他的录音奇少,每一张都被爱好者奉为至宝,而古尔德却不仅仅单方面宣布音乐会死亡,而且在后半生仅仅用录音来延续他的音乐生涯。录音技术是现代文化的一个标志,这两位大隐对它的不同态度似乎也暗示了现代的隐逸主义和现代的技术之间微妙的关系。

或许那家小书店的主人很快会找到工作,重新融入社会,或许人们不久就会把这个小书店忘记,与此同时在大型的图书超市里面一本本《瓦尔登湖》被人买走,或许还有更多类似的小书店会继续关门,当然也不排除另外一些类似的小书店却开业的可能。再多的也许也许仅仅是我的无奈,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自己所坚持的理念的微小时候,似乎也只能寄托于咫尺或是天涯般的未来,也许也许而已。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