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读书法

今日茶余饭后读了几本古人的书,受益良多,其中之一是《朱子语类》,顾名思义,这本书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朱熹语录》,和孔子的《论语》不同,朱熹比较啰嗦,但是好在用的是大白话,读起来不艰难,甚至倍感亲切,毕竟1000年前的宋朝大儒竟然用和今人差不多的白话谈天说地,一时让我产生了一种“神交古人”的错觉。

这本语录无所不包,我今个只谈谈朱熹是怎么谈读书的。我摘录了一些:

“读书乃学者第二事”

“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此正读书时也。”

“某最不要人摘撮。看文字,须是逐一段、一句理会。”

“读书是格物一事。”

“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如古人皆用竹简,除非大段有力底人方做得。”

“近日真个读书人少,也缘科举时文之弊也,才把书来读,便先立个意思,要讨新奇,都不理会他本意著实。才讨得新奇,便准拟作时文使,下梢弄得熟,只是这个将来使。虽是朝廷甚么大典礼,也胡乱信手捻合出来使,不知一撞百碎。”

“凡读书,且须从一条正路直去。四面虽有可观,不妨一看,然非是紧要。”

从以上摘录能看出,朱熹把读书看的很重,是学者第二重要的事,当然朱熹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学者,这么说也很正常。但是朱熹还把读书看作是“格物”的一部分,要知道,宋代理学的核心理念就是“格物致知”,所以在朱熹看来,读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直接的通道,要格物,需读书。

在朱熹的时代,不像现在有太多丰富的娱乐方式,但是难道就可以让士子们都安心读书吗?其实不然,朱熹也抱怨了,在他的时代“读书人少”,因为有干扰因素,“今人所以读书苟简者,缘书皆有印本多了。”这何尝不像现代人,有了各种社交媒体,导致能安心去读原著的人越来越少。看来技术的进步,都必然导致读书兴趣的下降。这是为什么,因为读书本不是一个轻松的事,甚至是个苦差事,但是,你要求真,却只有好好读书一条路,即使现代也是如此。因为读书是个苦事,所以不管是宋代,还是今天,大多数人都是逼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去读书,朱熹也感慨“近日真个读书人少,也缘科举时文之弊也,才把书来读”,诸位看客想想,你现在在何种情况下才会拿起一本书来读,除了应付考试,还会单纯为求知去读书吗?

读书的障碍,今天远比宋代要多,宋代印书方便了,导致一些人不爱惜书籍,也不好好读书,但毕竟印出来的还只是书。但是今天各种社交媒体如过江之鲫,什么抖音、微博、小红书,A站、B站和知乎,上面全都是营销号制造的快消品式的内容,毫无营养,甚至让我觉得反胃,但是不可否认它们满足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本能需求,大多数人往往一天到晚就是刷来刷去,这些社交媒体,最带限度地满足了一些人本能的懒惰和娱乐心理,用一些碎片化的信息垃圾填塞空无一物的大脑,也让人从此远离了真知和只有读书才能有的快乐。

我是早早就意识到刷社交媒体的危害,所以已经把手机里的所有社交媒体全都卸载。我最早卸载的是某乎,这个app,一开始打着“知识共享”的旗号,的确吸引了不少中产和学生的青睐,初期不可否认也的确有一些“优质内容”,但本质上也都是一些二手的信息,只不过在语言上包装一下而已,但是一开始这个app也有一些对社会问题的曝光,就是敢说真话,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安装了这个app。但我早在16年就把这个app卸载了,是因为当时北京发生过一起骇人听闻的人大毕业生雷洋被警察打死的事件,我当时是从知乎上了解该事件的,但是第二天发现关于该事件的言论全部被删,顿时觉得索然无味,完全不再想支持这个app了,当天就卸载了,此后再没有重装过。后来听说,这个app的内容质量已经急转直下,变成了营销号的乐园,这个也是内地社交app的不可避免的归宿。当然,伴随卸载这个app的,还有我离开北京的决定,其实我对这个地方一直都没什么好感,当了四五百年的胡虏王朝的首都,不仅这里的地名到处都留下胡虏的痕迹,这里的人也充满了夷狄之气,呆在这个地方对我这个汉民族主义者是一种折磨,当然直接原因还是雷洋事件,尤其是他算是个我的校友,物伤其类,让我对这个地方失去了最后的一点感觉,便毅然南下。

现代人不读书,导致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一误再误,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宋代取消“三公坐而论道”这个仪式的解读,一般都理解为宋代皇权的扩张,相权的减少,其实大错特错,真相正好相反。实际上是“三公坐而论道”本身就代表着那些曾经权倾一时的高官显贵(比如三公、三师)权力的虚化,最后只剩下和皇帝“坐而论道”这种仪式性的尊荣,《文献通考》里就记载“隋置三師,不主事,不置府僚,但與天子坐而論道”。而宋代取消这个仪式,并非皇权的扩张,而是皇权的进一步虚化的表现,因为现在连坐而论道的环节都省了,皇帝只是听一听下面大臣的表奏,仪式性的同意一下就行,就像朱熹说的“古者三公坐而論道,方可子細說得。如今莫說教宰執坐,奏對之時,頃刻即退。文字懷於袖間,只說得幾句,便將文字對上宣讀過,那得子細指點!且說無坐位,也須有箇案子,令開展在上,指畫利害,上亦知得子細。今頃刻便退,君臣如何得同心理會事!…. 古者人君『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一日二日萬幾』。如今群臣進對,頃刻而退,人主可謂甚逸”。

现代学者将其作为君权扩张的证据这种极为荒谬的解读,始作俑者是一些对中国古代政制一知半解的日本人(比如内藤湖南),但是因为近代日本发达了,导致这些狗屁解读竟然进口到中国成了权威解读,并且被中国的一众“学者”奉为圭臬,纷纷以此为证据说宋代是中国走向君主专制的关键时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那些中国的所谓“学者”也都不读书,但凡能读一下《三通》中的任何一部,就不可能同意这种荒谬的论断。

还有人说中国古代是人治,而西方是法制,这个解读又是大错特错,其实恰恰相反,中国古代才是法治,而西方才是人治,相信这个理论的人显然被现代那些大行其道的普世价值洗脑地很彻底,根本原因也在于“不读书”,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即孔子所说的“思而不学则罔”,好好读几本原典,就不会同意这种结论。

所以,现代技术进步,但对人来说不一定是好事,社交媒体本身是一种满足人本能里享乐主义的最低级需求的工具,上面的内容注定都是一些毫无价值的垃圾信息,而使用这些社交媒体的人本身的价值仅仅是流量,人就这样被商业化,这本身是很可悲的事情。

现在这些社交媒体,有的看似是在传播知识,能帮助人们以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和知识,实则类似于知识鸦片,通过一些粗制滥造加工过的信息片段让阅读的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获得了知识,殊不知这些“读者”仅仅成为了“流量”的一份子,那些他们读的文章或信息不知道都倒过了几手,有的真假难分,有的断章取义,可能作者除了加一些耸人听闻、吸引眼球的题目之外,都不知道在讲些什么,但是这些信息片段却往往非常容易让那些“读者”上瘾,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最快最方便的方式满足了自己“求知欲”,实质上却被这些垃圾信息所迷惑,甚至戕害,陷入信息垃圾的迷宫无法自拔,还不如以前目不识丁的人有见识。

近日看到一个非常无厘头的中学生跳楼事件,河南省漯河某高中生跳楼自杀,还留下遗书:“我走后,他们会给你们减少作业,增加休息,这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也不是因为他们变成了好人,而是因为我来过….宏大叙事已经死了,我只想过平凡的生活…..永远喜欢天野阳菜”。

我看了之后,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这个高中生显然是这些社交媒体玩多了,最后把自己的小命给玩进去了,最近社交媒体很流行切格瓦拉那句梗,许多无良的自媒体为了吸引流量,动不动就套这个梗,很多青少年没有基本判断是非的能力,读得多了,真的可能就走火入魔,这个自杀的高中生,用自己的生命给这个荒谬无比的自媒体时代添加了一个无比渺小的注脚,真乃可悲可叹可笑。

我现在卸载了几乎全部的社交媒体,本身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反而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去读书,我的意思是去读原著,比如我研究宋代制度史,就去读《文献通考》,去读《通志》,每天读几页,坚持下来,一年也能读几千页,而每读几页,必然有心得和发现,这种收获比起刷社交媒体更加健康和充实。

有人会说,现代人每天996,怎么会有时间去读那些大部头的原典呢,我只能说,不想读就直接说想躺平,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宋太宗一国之君,日理万机,对于大臣编纂的《太平御览》,犹能说出“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命人日进三卷,备“乙夜之览”,同时感叹:“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你一个打工仔,再忙有人家被辽人打地骑驴车逃命的宋太宗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