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的22个瞬间

残缺并没有使你被世人遗忘,
就像米洛的阿弗洛第忒一样。
——古诗人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moderato

前语:第一乐章速度其实并不快,作者也在速度标示上写有中速字样,是按照古典的奏鸣曲式写成的,但是它的发展部却并不充分,相反呈示部和再现部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比例,舒伯特喜欢主题本身的发展和旋律线的绵延,这种手法在以后布鲁克纳交响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却造成了本乐章结构的唐突,造成了旋律不断重复的现象,但是结构的颠覆却带来了情感的尽情宣泄,以至尽管旋律不断重复,但是其效果宛如肖洛霍夫描写顿河景色的整页整页的语言一样,并不让人因为冗长和重复而厌烦,相反,天才的音符和天才的文字一样,同样使人百感交集,沉吟其中。

未完成交响曲
未完成交响曲

发展部(1-110小节)

H1:(1-8小节) 来自地狱的声音(或呻吟),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简短的引子,这个引子应该演奏地尽量低沉,让人感觉它从地狱又回了地狱,但是务必要使人听到。

H2:(9-38小节) 第一主题的呈示及发展。小提琴和中提琴自始至终用一种焦躁不安地情绪为木管声部奏出的第一主题伴奏,大提琴一开始并不明显,但是后来却是由它们将这一部分带入高潮的。主题从13小节开始出现,先由双簧管和单簧管呈现,此后圆号,长笛,小号相继加入,音响越来越厚重,压抑感越来越强。

H3:(39-41小节) 这三小节由低音管和圆号的渐弱结束前面的情绪亢奋,以便过渡到第二主题。

H4:(42-62小节)第二主题呈现。经过中提琴,单簧管两小节的引导,这个主题由大提琴奏出,我感觉这个主体仿佛还是从地狱里面出来的,它让我想起了开头的那个引子,可能因为它同样是由大提琴来呈现,在情绪上这二者并不相同,第二主题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旋律,在理论上它便一直是音乐家们关注的对象,艾伦科普兰曾经在他的一本古典音乐入门书籍之中谈到这个旋律,认为它出现地狠诡异,无法通过一般的惯例来理解。就从情绪上来看,这段主题的确让我感到很意外,它并不是一般的平静,是一种非常阴郁的造型,所以我认为它就是引子的变形。

H5:(63小节) 休止

H6:(64-70小节)第二主题变形之前的一段撕心裂肺的吼叫。

H7:(71-93小节)经过两小节过渡,先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这个变形,然后是两个小提琴声部模仿,接着以第一小提和第二小提为一组,中提大提和低音提琴为一组展开追逐一般的竞奏,从78到84小节就是传说之中的舒伯特强奏,不再有任何压抑和悲伤,它们被英雄般的步伐所代替,尽管这种闪耀着理想光辉的恢宏气势仅仅昙花一现。

H8:(94-103小节)又回到第二主题原型,但是和H7并不完全相同,它引导第二主题结束。这支温柔可爱的旋律又赋格形式先又第一小提琴奏出,之后中提琴大提琴跟进,然后长笛,双簧管,单簧管相继进入,充满了温馨的回忆。

H9:(104 -110a小节)一个欲言又止的和弦带领另外五个疲惫的下行和弦重现想引子一样慢慢地消失。

H10:(1-110b小节)呈示部反复。

呈示部结束。

发展部(111-217小节)发展部所占的演奏时间很短,基本上是一气呵成,不过仍旧可以继续再进行一些分析的。

H11 :(114-121小节)还是乐章一开始的那个声音,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但是并不完全相同,每个音都比原来高了两个音,而且旋律是直接向下进行,比开始的还要阴沉,同时引出了发展部的素材。

H12 :(122-169小节)这时候出现了发展的一个新的素材,它和呈示部第一主题的后半部分和相似,不过也可以找到第二主题的变形的影子,它是一个非常悲凄的主题,虽然这个素材在交响曲之中发展地并不是很充分,在后来的发展部剩余的部分之中它始终是作为原来的旋律没有变化,但是它却是整个乐章的灵魂,它是由乐章开始时候的那个引子引出来的。这个引子旋律并不是在开始出现后就消失了,相反它在本乐章之中先后又出现了两次,这里四第二次,它昭示了整部交响曲的悲剧气氛和神秘的气质,而在这次的出现则直接引出了乐章的高潮:最惊心动魄的内心燥动,它是又一个细语一般的呼喊来完成的。这个细语最最先由小提琴奏出,然后中提琴,木管加入,低音部的弦乐器则一直扮演着地狱的火焰的角色,到了后来它蔓延到了整个乐队,在两次被长笛和单簧管略带俏皮的打趣中断后,它仍旧让仍感到不安。也是它最终带来了灵魂毁灭一般的内心斗争。

H13 :(170-193小节)由两小节的舒伯特强奏呈现又一个新的英雄般的素材,它引出了洪水一般的弦乐十六分音符快速进行,在它们的上面,高音部分的管乐象军队的号角般奏出了这个素材,但是这更象是一个艺术家内心无比剧烈的对他所忍受的灵魂的煎熬的反抗,185,189,193小节都是相同,都是由一个二分音符加一个八分音符带领四个三十二分音符所发出的最顽强的抗争,你只要去读读果戈里的<<塔拉斯杜尔巴>>或者<<可怕的复仇>>就能够理解这绝望但却永远不会放弃的灵魂的呼喊,或者也没有必要去读,因为舒伯特在这里已经把这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H14 :(194-217小节)这是H13的余音,也是发展部的结尾,这时候艺术家内心平静了很多,仿佛命运已经向他屈服了,或者它已经筋疲力尽了,弦乐部非常整齐地出现了三次和185类似的旋律,但是气魄和勇气已经大不如前,这意味至少灵魂仍旧没有放弃,即使他不得不承认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最后长笛和双簧管发出了鸟儿一般的呼吸,它们轻轻地将所有的火焰都吹灭,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善门在向我们关闭,接着便是一片漆黑。

发展部结束。

H15 :(218-368小节)再现部,和呈示部基本相同,在此不表.

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 con moto

前语:第二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充满了舒伯特强音的震撼效果,它和第一乐章一样仍旧是突出感情的卡塔西斯(Catharsis),因此对于结构并不太再意。本乐章是省略了发展部的奏鸣曲式,我们听的时候可以发现当呈示部刚刚完结便又听到了一开始的主题,但是这已经算是乐章的尾声了。与此相反,两个主题却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其旋律汹涌澎湃,宛如汪洋大海,古语曰:此恨绵绵无绝期,形容这一乐章再恰当不过了。

呈示部(1-198小节)

H16 :(1-32小节)恋人的细语。第一主题呈现。先由低音管与法国号的三个轻柔的和弦(低音提琴拔弦模仿竖琴的声音)制造一种温馨而又朦胧的氛围,然后进入正题,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出了一个世间罕有的美丽的旋律,其实和这个旋律相对位的还有另外一个同样世间罕有的美丽的旋律,它大提琴同时奏出,这两个旋律带来了结束第一乐章给我们留下的苦闷了压抑,充满了温馨无比的田园气息,虽然并不快乐,但是感情上是开放的,探索人生道路的艺术家这时候可能出来呼吸大自然的气息,这些引起了他生命之中曾经有过的许多回忆,有甜蜜的,也与苦涩的。这两支旋律就象两个记忆之中的恋人偎依在一起的对话,你一言我一语,充满了幸福和渴望。

H17 :(33-44小节)迫不得已的分手。原因大家去想吧,这里又出现了让人恐惧的舒伯特强奏,高音区是一种内心世界又一次挣扎,这一段,大家看过北野武的<<玩偶>>吗?黑社会老大回忆起年轻时候和他漂亮女友在一起的日子,她每周六都给他来送午餐,然而有一天,他为了要混出个人样要离开了,就在他起身离去的那时候,她站了起来,对他大声哭道:我会等你的,以后每周这时候我都会做好午餐来等你的,我会等你回来的,我会等你回来的。北野武太残忍了,几十年后,让人家一等就真的等了一辈子,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童话。

H18 :(45-59小节)离去后的宁静。第一主题的重现,弦乐和管乐互换角色,这两支对答的旋律分别由长笛单簧管和低音管呈现。

H18 :(60-95小节)告别。经过一小段过渡之后,单簧管那里出现了第二主题,阴暗的气息重新增加,这仿佛不仅仅是离别,而是蕴涵更多痛苦的苦酒,主题末尾的一连串下行的音预示着对短暂美好回忆最后的惋惜。

H19 :(96-110小节)得知恋人背叛。恋人背叛是很平常的事情,谁不经历几次他所爱的女孩所抛弃的痛苦,但是如果把这种背叛想象成为这一断音乐,你会从背叛的自我麻痹之中真正的醒过来,这时候真正的痛苦才袭来,让你无法躲避,还是舒伯特强音,谁听过比这更加绝望,更加无助的呐喊,地狱的阴霾重新上场,第一乐章的内心冲突在这里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第一主题那首宁静的歌到这一片怨忿的呼喊,都发生在一个身上,对于一个人来说其表现可能是平静的,但是谁又知道他的内心世界呢?谁又能体会心如刀割的苦楚呢?基斯洛夫斯基的《红》就是在思考这么一个让人难以琢磨的问题。

H20 :(111-141小节)真正的回忆。一片细细碎碎的声音,在乐谱的上上下下没有目的地飘荡,同样美妙动人,那些音符似乎在说:省省吧,这就是命运。但是这是谁说的呢?是上帝,是命运,还是内心的本能?。

呈示部结束。

H21 :再现部(142-279小节)

再现部和呈示部大体是相同的,没有多少变化,只是在最后几个小节有所不同,引出了最后的尾声,在此不表。

H22 :尾声(280-312小节)重逢:最后的瞬间.

让我们忘记我刚才讲的背叛,悲伤和绝望,我要重新讲述另一个温馨的故事,来结束我的这些文字。一个PPP的四分音符又把阔别已久的人重新牵在了一起,当一个艺术家遇到一位曾经帮助过他的女孩,曾经是她理解他的苦闷,是她关心他,就像一个大姐姐一样,他一直想说出口,但是最终没有实现,直到分开,第一主题在单簧管轻柔地抚慰之下把我们带到了他们曾经一起学习过的地方,黄昏,一群孩子在玩沙包,他抱着一堆资料匆匆忙忙地要进去,她却刚刚从里面出来,四目相视,他向她微微一笑,(哎,好久没笑过了),她也一样.听到了小孩子们的叫声,他们的目光集中到了被抛到了半空中的沙包上面,那就像每一个人的生命,事业或者爱情一样,在向上飞去,但是不知道能飞多高.他走了,她也走了.所有一切,所有想说没有说出来的话,所有遗憾,所有回忆,所有过去的事情,过去的感觉,过去的人,都慢慢地变地模糊,淡忘,隐去,消失在最后五个柔和的和弦之中,它们是黄昏时候最后的一缕阳光,是那最后的一个瞬间.

1,每个段落都是我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的,所以和专业的分析书籍里的分法可能不同,因此编号是由我自己加的,H表示我的姓的第一个字母,表示这种分法是我创造的.

2,写作本文唱片参考的是西诺波利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乐队在DG录制的录音,编号437 689-2

3,总谱参考日本东海大学出版会出版的<<舒伯特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1981年,东京,编号3373-0629-5110

4,本文非专业人士所做,不过并没有敷衍,而是呕心沥血,倾注感情之作,我没有受过专业的音乐训练,作者乃一个业余爱好者,所以本文适合业余爱好者阅读.

5,只要稍懂乐理的人都可以看出本文分析并不完备,一个最大的缺陷是对交响曲之中调性的转换未曾提及,而明暗色彩的变化是未完成的成功因素之一,不提是不行的,但是因为本人实在还不懂调性转换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未曾论述,可能再经过几年修炼,我会回来修改本文。为弥补这一缺陷,我将把日本东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舒伯特B小调未完成交响曲>>附录的车尔尼对本曲的结构分析(很专业哦)也附录于本文后,因为抄写麻烦,将则日贴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