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四首长笛四重奏,莫扎特还谢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一首为长笛和管弦乐队写的行板和一首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不难想象,莫扎特为长笛和乐队所写的音乐和他为长笛写的室内乐一样,也都是为交作业而创作出来的。其中,两首长笛协奏曲的委托者和四重奏的委托者是同一个人,都是荷兰的长笛演奏家Ferdi[……]
除了四首长笛四重奏,莫扎特还谢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一首为长笛和管弦乐队写的行板和一首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不难想象,莫扎特为长笛和乐队所写的音乐和他为长笛写的室内乐一样,也都是为交作业而创作出来的。其中,两首长笛协奏曲的委托者和四重奏的委托者是同一个人,都是荷兰的长笛演奏家Ferdi[……]
音乐史上,如果说要找一个“神曲”大师,恐怕就算连莫扎特、舒伯特等人也不敢对维瓦尔第说三道四,维瓦尔第除了是一个协奏曲大师之外,还是一位声乐大师,在他卷帙浩繁的声乐作品中,除了很多现在几乎已经不再演奏的歌剧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他当教堂音乐家的时候为教堂和他心爱的少女乐团Ospedale della Pi[……]
一线孤风枕残阳,清灯浊影对愁眠。
几度干戈廉颇老,卅载平戎仲升还。
长江万里朝沧海,烈士百年归庙堂。
曾经往事随流水,半生依旧刀笔官。
最近我看了几部日剧,其中一个是《101次求婚》,这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颇具古典气质的大提琴家,所以剧中出现了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甚至肖邦的《离别曲》成了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音乐。我一直认为日本人对古典音乐的狂热和敬业,是中国人无法比拟的,这虽是一部言情剧,但是能看出音乐的选择是非常用心的(同样,我[……]
今天中午刚刚回来,看到一个新闻“南京富二代连捅20刀杀90后妻子被判死缓”,第一个反应是无所谓地笑了笑,心想“这富二代家肯定塞了法官不少的钱”,但是我也依稀记得去年还是前年案发的时候新闻对它的报道,我觉得不管是那被杀的女人,还是那杀他老婆的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这个男的杀妻手段如此残忍,并且证[……]
莫扎特为几乎所有的重要乐器(除了大提琴)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音乐文本,除了协奏曲,室内乐是我们感受莫扎特通过各种乐器创造出来的美的最好的地方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依旧保留了浓厚的贵族音乐气质。风范典雅而旋律甜美,十分适合在各种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演奏。
莫扎特为长笛写过两首协奏曲和四首四重奏(编制是[……]
莫扎特为几乎所有的重要乐器(除了大提琴)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音乐文本,除了协奏曲,室内乐是我们感受莫扎特通过各种乐器创造出来的美的最好的地方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依旧保留了浓厚的贵族音乐气质。风范典雅而旋律甜美,十分适合在各种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演奏。
莫扎特为长笛写过两首协奏曲和四首四重奏(编制是[……]
在商学院学习两个月了,感觉的确和哲学院,法学院非常不一样,哲学院(本人经验仅仅局限于人大)的老师大多自称大师,不在乎和学生互动,甚至也不点名,号称只要课讲地好,学生自然趋之若鹜,课讲地不好,靠点名来维持自己的面子,就像半老徐娘靠威胁出轨来留住自己的丈夫一样,因此那些或真或假的“大师”们也都像极了私塾[……]
前几天本科时候的一个同学来宿舍,忽然要根我借一些莫扎特的音乐听。我推荐她听肯普夫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她说听过了,让我再推荐一个,我想了想便说那就听他的钢琴奏鸣曲吧,她又说小时候练习钢琴弹的就是那些,后来没有时间就把钢琴荒废了,让她去听这些,是钩起痛苦的回忆,所以还不能听,让我再推荐一些,我忍住怒火,[……]
在所有的音乐家之中,海顿是一个比较讲规矩的人,他的音乐虽然好听,但是却又能做到一板一眼,该这个音型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像贝多芬似的来个创新。所以,海顿的音乐,外形从来都是一样子的,它们是依靠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从来都不喜欢创造风格和上一首作品类似的音乐,他曾经[……]
现在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散文的真义应该是:形散神不散,那个时候我既不知道什么是形,也不知道什么是散,不过还是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写过若干篇让老师难以相信靠我的年龄能写出来的文章,其中的体裁包括小说,古体诗,还有一副足以乱真的素描画,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散文。
到了后来,我在别人学习一技之长的时候[……]
自从我的这个小地方开始出现以来,发表的文章都是我以前写的东西. 我之所以要建立这么一个永久的网站,就是不想以后再换发表文章的地方了,自从开始写博客,已经换了很多地方,所以我就刻意地申请了一个独立的域名和服务器,这下以后我就不能轻易换地方写东西了,毕竟申请域名和服务器可是要花钱的.
今天,我才是[……]
Only until recently, I discovered that many persons I admired deadly are lifelong bachelors: the philosopher Immanuel Kant, the composer George Handel[……]
今天看到了一个美国科学家对莫扎特死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文如下:“
美科学家破解莫扎特死因之谜:太阳晒得太少
编者按:1791年12月,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英年早逝,死后三天即入土,未做解剖,死因就此成谜。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其死因在科学家心中一直是个问号。如今有科学家宣称,太阳晒[……]
有一件也许早就被人所遗忘的事情,那就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受以为巴赫先生的影响颇深,这位巴赫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位写了《哥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等名作的巴赫,而是这位巴赫的最小的儿子,J.C.巴赫,因为他的一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伦敦,所以又被称为“伦敦巴赫”,以区别于他的父亲—正派巴赫,还有他的一位哥[……]
前几天,一位我追求过的美女给我发了个链接,讲人不能久坐,否则会短命,我听从了美女的建议,每天到公司上班时去火车站的那段路都是步行,在这大约半小时的路程中,我除了偶尔悄悄经过的美女,剩余的时间大多在胡思乱想,当然,作为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我胡思乱想的东西都是人文方面的东西,什么语言学啦,哲学了,历史啦[……]
隋主征高丽,赤县还沸羹。
河东一声吼,顷刻吴楚平。
2013年11月3日
大主教因特殊需要,授命迈克尔海顿(Michael Haydn)为小提琴和男高音写几首二重奏,但当时迈克尔生了一场大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工作。于是大主教威胁要扣他的薪水。莫扎特听说了迈克尔的困难,便立刻开始工作,他每天都去探望海顿,在他的床边创作。不久二重奏(K423,424)就完成了,署上海顿的[……]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看来我又要发表感慨了. 不过我起码有勇气坐下来写东西了,我都忘记上次能够这么平静满足地坐下来听着莫扎特的音乐,然后像一个智者–当然我不是–一样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时多久以前的事情了. 这么一年来,我的文字,我的笔记,还有其他的事情,几乎被停止了,不为什么,仅仅因为我的生命[……]
人在不同的年龄心态也是不同的。以前听人说,人三十岁之前的心态是向前的,因为每天都有未来在等着他,而在三十岁之后,心态就是向后的了,因为他每活一天,生命就少一天。那么,在三十岁之前,临近三十岁的几年,应该是一个人生命之中最复杂,也是心态最微妙的时候了。
1781年到1782年这里年,是莫扎特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