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发现莫扎特写的G小调钢琴四重奏之前,我都还不知道他竟然是这个室内乐体裁的发明者.如果准确地说,发明的时间应该是1875年10月16日,因为是在这一天,莫扎特最终完成了他一生之中所写的仅有的两首钢琴四重奏之中的第一首—就是这首G小调.
在此之前,音乐出版商霍夫麦斯特(Franz Anton Hoffmeister)邀请莫扎特写一系列(初步定为三首)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中提琴这四件乐器的组合演奏的四重奏,作为一个商人, 霍夫麦斯特希望莫扎特能够创作出一些能够吸引当时音乐爱好者欢迎的曲子,而他之所以邀请莫扎特为这么一个全新的音乐组合写曲子的目的也是为了这个.
在这里,我必须说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莫扎特时代维也纳时代的音乐爱好者和我们这个时代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完全是两码事,有着天壤之别.在那个时代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几乎人人爱音乐,尤其是贵族之家,随便找个人家,就可以组一个重奏团,一般会让女儿来演奏钢琴,儿子或者家长来演奏弦乐,这样就可以举办一个家庭音乐会了.我想这种情况在现在的中国似乎是不可想象的吧,但是在那时的维也纳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所以霍夫麦斯特才邀请莫扎特能够写一些钢琴四重奏,想靠这个新的音乐组合来吸引更多的眼球,借此好大赚一笔.但是怎么说呢,虽然人家维也纳的人们的音乐素养如此之高,但是终究还是业余爱好者居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是专业的演奏家,所以如果要使谱写的曲子有销路的话,对于演奏的一定要控制在普通的爱好者能够接受程度才好,要不然一般人看了太难以演奏,就算乐器组合再新奇,也很难说服他们买的.当然,如果让霍夫麦斯特本人写的话(他还兼职当作曲家),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莫扎特可就说不定了.
我们应该知道莫扎不是那种完全按照别人意愿办事的人,他可是一个我行我素的自由音乐家,对于霍夫麦斯特来说, 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中提琴的组合是一种吸引人眼球的商业方法,而对于莫扎特来说,这却是对于自己的创作的新的考验,他非常认真和严肃地对待这么一个任务,因此也写出了一首非常认真和严肃的音乐以至在当时这首音乐就曲高和寡,更别说吸引人的眼球大赚一笔了.
1785年的莫扎特一定是处在一个沉思和痛苦的时代,他在这一年完成了他一生之中仅又的三首G小调作品之中的第二首,也就是第一首钢琴四重奏.虽然在他的三首G小调作品当中,这一首钢琴四重奏的名气远远小于另外两首(分别是第25交响曲和第40交响曲),然而它在莫扎特作品之中的分量之重是远远被低估的.这首钢琴四重奏被称为莫扎特的”悲怆”也是非常合适的.我第一次这首钢琴四重奏还是因为舒伯特,有一天我买了一张布伦德尔和一些非常牛的人物录制的舒伯特的那首著名的钢琴五重奏,唱片里面还有一首就是这首钢琴四重奏。当时听完那张唱片之后,我对G小调的印象极其深刻,没有想到莫扎特音乐之中竟然有如此强烈戏剧性的作品,从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一颗痛苦的心灵在挣扎,在呼喊,在莫扎特的作品之中是极其少见的,此外布伦德尔等人的处理也是突出那种戏剧性,因此在听的时候会让人感到非常震惊,后来我又买到了鲁宾斯坦和瓜纳里四重奏团合作录制的两首钢琴四重奏,才算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四重奏都收集全了.
鲁宾斯坦的处理理念和布伦德尔的是极为不同的,他和瓜纳里四重奏团成员是要发现莫扎特音乐演奏的simplicity。听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鲁宾斯坦等人还正是做到了他们所宣称的,这张唱片所散发的是一种质朴的,不叫修饰的美,甚至是刻意地把音乐之中本来有的Passion也消解掉,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处理。我想这需要给自己时间,去经历更多的人生,去理解鲁宾斯坦在他生命之中最后的五年的时候所演奏的莫扎特为什么会是如此象今天早上校园里宁静的道路上那一层薄薄的初雪.当然,在这篇文章里面我的重点并不是说鲁宾斯坦的钢琴艺术,而是他演奏和录制的莫扎特的G小调钢琴四重奏.虽然在他的录音之中这首四重奏的感情色彩显示出一种非常淡薄的冲突,但是那种音乐之中固有的戏剧性是任何人都不能使其消失的,我非常喜欢鲁宾斯坦的演奏,即使他的演奏非常淡,至于理由,一会儿再说,让我们先回到这首四重奏本身.
在曲式上,G小调四重奏使用了传统的室内乐的曲式,这种传统他一生都没有打破.全曲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使用了传统的奏鸣曲式,而第二乐章行板是自由曲式,第三乐章是一首非常眩技回旋曲.然而,形式的传统性并没有妨碍全曲被赋予一种和莫扎特其他音乐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氛围,如果说莫扎特的音乐之中有哪一首最具有一种个人内心的挣扎和自省性格的话,那非这一首莫属了,即使是不是由G小调而是由G大调统治的回旋曲,也因为主题呈现的纷繁复杂和一种宣泄式的技巧呈现而显地并不那么容易轻近.
第二乐章的演奏速度被标记为行板(Andante),行板的演奏速度仍旧属于慢速,但是比柔板来说,要快一些,音乐所要表达的心境要相对开放一些,而这种速度之下,音乐家个人的感情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地被包含再其中.这首大约八分钟的感人行板是全曲最动人,最催人泪下的旋律了,甚至它也可以列为莫扎特最动人旋律前十.它以一种平缓舒展的方式进行,和第一乐章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莫扎特显然不时为了突出一种内心的冲突,而是为了平静下来,在如歌的旋律之中享受内心的平静.但是这个乐章更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它深刻的内省和意境的辽远,和莫扎特其他著名的以美著称的慢乐章有明显的区别,尽管这个乐章我们仍旧可以用美来形容它,但是仅仅美是不够的,这么一个字远远不能把它所展示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包括近来.尽管旋律非常简单,全曲基本上是重复的两个部分,主要旋律是两支对比不甚明显的主题,主题之间就象钢琴和弦乐组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一种平静的对话,而不是强烈的冲突,而音乐的色彩感也让位于浪漫主义的抒情.说起浪漫主义它还真有这种风范,因为虽然并没有明显的标题性,但是音乐却有很强的叙事性,因为你可以察觉莫扎特在这一个乐章之中是借助于钢琴和弦乐的对话在向我们讲述一件很久以前的往事一样,我禁不住在想他在根我们讲述些什么呢,是在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呢,还是在回忆他童年时候那些已经逝去的光荣?每当我听到这个乐章尾声的时候,心中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或许那是和莫扎特的共鸣吧,但是我无论在脑子里面寻找多么合适的表达,都无法把自己的心情说出来,也许真是因为这样才要去亲身地去听它,感受它,我所能做的只事本能地把目光移向窗外,.注视着远方,任凭欣慰地泪水染湿自己的面颊.
最后的回旋曲是由大调主宰的,所以情绪相比第一和第二乐章来说已经非常明亮了.虽然是回旋曲,但是细节结构却更加复杂,因此确切地说这个乐章可以叫作是扩展了的回旋曲或者是回旋奏鸣曲.莫扎特中后期的许多回旋曲都是这个结构.主部反复了三次,其间有两个是插部,但是主部就由两个主题构成,因此使地在插部之中莫扎特就可以使用第二主题作为素材来发展, 主部的第一主题是一个可爱的跳跃性旋律,使地我们再次见到来莫扎特的天真和自由,第二主题又有一些忧郁,但是总体上来说这两个旋律都是非常自信,到处都可以听出一种乐天的情绪,也决定了这一乐章的基本性格.第一个插部比较简单,非常地温馨,温暖,就象是春天的微风一样轻轻地吹拂着我们的心灵.当第二次主部出现之后,第二个插部开始显示出了很强的个性,在这个插部之中钢琴的技巧性要求较高,先是一个非常高亢的新的旋律,伴随的是钢琴连续不断的音阶旋律.之后主部的第二旋律又出现了,之后它又引出了一个新的比较舒缓的主题,但是仔细一听,才发现它是第一个插部后半部分出现的新旋律,在这里已经不是新旋律了.可以看出,这个回旋曲的结构是蛮复杂的.但是基本可以找出线索,就是主部重复三次,最后一次是尾声,而主捕就有两支旋律,而两个插部长度是不平衡的,因为两个插部的旋律数目不一样,但是它们也都是多主题的,第一主题都是新的旋律,但是第二主题则比较乱,有的是两个插部共用,有的是把主部的第二旋律拿来用.比如第一个插部的第二主题是个新旋律,但是第二个插部的第二主题却使用了这个旋律和主部的第二个旋律.听起来的确够乱的,要弄清楚这些的确要废写工夫,但是如果不想这些,就是听这些的话,其实并不觉得乱,因为旋律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的,而莫扎特作如此安排,是为了使音乐听起来更加流畅,而实际上也是如此.尤其是主部和插部第二主题之间虽然关系比较乱,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旋律才托起了整个回旋曲庞大的结构,也使得整首曲子显得无比丰满,在情绪和情感上也是非常的丰富,我想这种高难度的构造只有莫扎特这种天才才能够用地如此娴熟,如此成熟,从这种布局上来看也可以看出莫扎特对于这首钢琴四重奏的投入是多么的认真.
说了这么多,该轮到第一乐章了,之所以最后写第一乐章是因为这个乐章最特别,而这也是这首钢琴四重奏的独特之处,莫扎特音乐之中少有的阴郁和悲怆,苍凉和苦楚都展现无遗,这种特征要比其他两首G小调作品明显地多,更加令我们惊讶的是它们竟然都被包含在一首室内乐之中.但是我一直想不通的是这么一首个性如此鲜明的四重奏为什么在莫扎特的作品之中相对属于比较冷门的曲目,不仅爱乐者提及不多,而且录音也是非常的少,不知道又谁能够回答我这个问题.我想贝多芬应该会非常喜欢他吧,这位喜欢自大的C小调之王.
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它不能给听者留下鲜明的印象的理由,我第一次听这首四重奏的时候就被第一乐章一开始那声钢琴重重地捶响惊呆了,不要说莫扎特,就算在我以前听过的诸多善于靠这种音响效果来抒发浪漫情绪的个人主义作曲家的室内乐之中(比如贝多芬,或许勃拉姆斯有吧)我都找不到,我真的不想在这里宣言什么,但是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在脑子中回想这么一个出人意料的旋律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想说: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四重奏宣告了浪漫主义的诞生.即使综观整个乐章下来,我们的印象仍旧是:强烈的主题冲突,个人情感的嫉妒宣泄,这些不是浪漫主义者最热中的事情吗?然而它却出自以优雅和平衡著称的莫扎特之手,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不过这也并不意外,这首四重奏的编号是K478,在此之后莫扎特在创作之中屡有惊人之举,而且还不重洋,大家看看最后三部交响曲就可以想象如果莫扎特再活二十年音乐史会是什么样的.在后面的文章我会详细地说说这三首伟大的交响曲的.
当然大家会不由自主地问莫扎特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不象他的风格的音乐,我的回答是: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当然我也急切地想知道.
那还是让我们看看第一乐章是什么样的吧.它的长度非常惊人,如果连反复一同演奏的话差不多需要十五分钟才能演奏完,这都是贝多芬,门德尔松那些后来的室内乐大家门才敢写出来的.怎么有会又这么长的时间呢?因为只有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大幅度的主题发展和对比.而这种对比后面正是莫扎特写这首曲子的时候内心的冲突,否则他怎么可能写出这样的音乐呢,而这内心的冲突也是我们现在聆听这个乐章甚至整首四重奏的要旨.正如我们所熟悉的贝多芬,弗郎克交响曲之中引人无限思考的命运动机一样,我想第一乐章这个显示出一种悲剧氛围和内心挣扎的几个音符似乎也可以称为莫扎特的命运动机吧,这个动机的和莫扎特作品的旋律不同之处就在于这是一个开放的主题,我指的是这个主题代表的是一种疑问的象征,而不是单纯旋律,莫扎特从一开始就似乎在象命运询问些什么似的,而这也决定了整个乐章的让人无法猜测的心理深度广度.而这种深度和广度在经历了呈示部进入发展部的时候更加淋漓尽致,甚至有些段落让人听的窒息,钢琴声部似乎杂乱的音符和弦乐在低音声部的厚重的回响使我相信它们并不是在对话,而是在抗争,或者说是心灵的两个部分在一直地碰撞,我想,当写到这个时候,莫扎特也是非常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的,发展部非常扩展.呈示部两个主题作为材料,它们在这里不断地交织在一起,那种戏剧性有时侯让人听地都心惊胆战,即使是在尾声的时候莫扎特都还不忘记在钢琴和弦乐交织的密集音群之中街上这么一个狂飙主义的乐章,然后马上进入第二乐章,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
总体上来说,全曲的重心是在第一乐章,其实象第三乐章一样,他对于技巧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整个乐章自始至终阴云密布,大有鬼哭狼嚎之气概,其音乐性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室内乐这种但是仅仅被认为是家庭消遣的音乐体裁的的接受范围,用一句比较专业的话来说,它已经具有非常强烈的交响性了,而钢琴声部也象是协奏曲的钢琴声部,个性非常突出,技巧要求非常高,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地这首四重奏一直无人问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它无论对于谁来说,都太难了,太难于演奏,也太难于理解.
但是,整首四重奏的情绪是逐渐开朗的,从第一乐章的悲剧性到第二乐章的抒情性直到第三乐章的自信和活力,象是经历了一个凤凰涅磐的过程一样,.但是作为全曲重心的第一乐章的确太具有莫扎特的个人印迹了,使地它最令人难忘,当然也是它成就全曲,即使这首四重奏继续不为人知,我仍旧坚信,它是一首无与伦比的室内乐.
最后说一下录音,.我听过两个版本:一个是布伦德尔等人的版本,一个鲁宾斯坦等人的版本,作为比布伦德尔老一辈的钢琴家, 鲁宾斯坦在晚念录制的这首莫扎特钢琴四重奏是无人能及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他的速度的选择是非常完美的,相比之下布伦德尔的版本就有些快和冲,结果冲淡了应有的已经.但是布伦德尔的戏剧性也因为这么一个原因不如布伦德尔的版本,但是他对于第二和第三乐章的处理是非常完美的,而且从个人来看,我更喜欢淡化冲突和戏剧性的演奏,这样能够剥离外在的可能的虚饰而直入人的心灵,所以我感觉鲁宾斯坦更能够打动人尤其是一些细节上更是只有他这种充满了人生阅历和思考的人才会做地出来,深深地感染了我.相比之下布伦德尔的版本还是感觉有些薄,不能把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但是必须说明的是鲁宾斯坦没有演奏反复部分,而布伦德尔是完整的版本,所以如果想知道全貌的话当然要去选它了,不过鲁宾斯坦的版本是不容错过的.
零八年八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