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福泽谕吉的个人独立思想
关于福泽谕吉有关“独立”问题的思想,基本上可以分为关于个人独立问题的思考和关于国家独立问题的论述两大部分。而这两个部分的思想相对应的著作,就是导言中提到的《劝学篇》和《文明论概略》。那么。我们先从他的“个人独立”问题入手,分析他所揭示的独立思想。
2.1,什么是个人的独立
福泽谕吉近代化思想的基础是独立,而独立的基础又是个人的独立。如果没有个人独立的话,他的整个近代化思想就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我们要研究福泽谕吉的近代化思想,是不能忽视个人独立这个问题的,它是我们首先要分析的一个问题。在谈个人独立之前,我们必须了解福泽谕吉思想之中的个人独立到底是什么样的含义。
福泽谕吉在他的著作之中虽然没有专门对个人独立作过具体的描述,但是脱稿于1876年的《劝学篇》基本上属于一部他所理解和提倡的关于个人独立问题的专著,这在学术界已基本成为定论。在本书的第三篇中,福泽为“独立”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所谓独立,就是没有依赖他人的心理,能够自己支配自己”[1] 很明显,这里所谓的独立,从人的角度来看属于个人的独立,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就是国家的独立。那么,我们在第十六篇之中,基本可以总结出福泽谕吉所理解的个人独立的基本内涵。
在本篇之中福泽谕吉谈到:“独立分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简略地说:一种是物质方面的独立,一种是精神方面的独立。”[2]福泽虽然同时提出了这两个方面的独立,但是他所强调的程度是有区别的。作为有形的独立,物质方面的独立很容易理解,看得见,摸得着;但是精神的独立却比前者复杂得多,也是最容易被人所忽视的部分。许多人认为有了自己的财产,不依靠别人的物质帮助,就已经实现了自身的独立,甚至认为物质财富越多,自身的独立程度就越充分。但是实际并非如此,精神的独立是最重要的部分,然而也是最不容易实现的一种独立形式。有许多人虽然实现了物质上的独立,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实现过个人的独立,因为他在精神上一直是不自由的状态。所以福泽说:“迷惑本性的东西,不仅是酒,还有形形色色的事物。”[3]所谓本性便是人之精神独立所依赖的最根本的东西,而这种本性却很容易被物质的东西所迷惑,从而导致精神上的独立的丧失。所以,当人们已经实现了物质的独立的时候,就并不意味着自身已经实现了独立,如果忽略并散失了精神的独立,被物质所奴役和支配,仍旧实现不了自身的独立。
正是因为精神独立是人自身独立如此重要的因素,所以福泽谕吉在论述他的个人独立思想的时候,基本从头到尾是着眼于人的精神独立这一方面的问题的。比如福泽在《劝学篇》第三篇之中谈到了精神独立的必要性,他一共列出了三种情况:
“第一,没有精神独立的人,就不会深切地关怀国事”,“第二,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时保持独立的权利”,“第三,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会仗势作坏事”[4]。
这里的独立显然是指个人的精神的独立,在福泽看来,无论是对于个人自身的修养,或者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还是扩大到国家之间的交往,个人的独立精神无疑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否则无论对于个人,他人,还是国家,都不会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福泽为什么把他的这部著作取名叫《劝学篇》,也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他的目的便是通过自己的言论鼓励人们立志向学,提高自己的才德,培养国民独立的精神,这才能够使人民在国内能够和统治阶层处于平等的地位,在国外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
可见,在他看来,独立的基础是个人的独立,而个人独立的基础是个人的精神的独立,只有实现个人的精神的独立才可以实现个人真正的独立。那么福泽为什么会提出个人独立的思想?或者说为什么需要提出这样的思想呢?
2.2,个人独立思想提出的原因
福泽提出独立思想的原因,主要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因素。直接的原因与间接的原因。直接的原因来自于当时日本社会的形势促成了他这一著作写作的动机,而间接的原因,也可以说属于一种内在的目的,那就是福泽所看到的日本封建社会存在的问题,为了明治维新后的新的国家制度能够深入人心,克服与传统日本的历史形态、社会伦理所存在的不协调,他想通过批判传统思想、揭示自己的近代思想,让新时代的国民能够适应全新时代的到来,同时能让政府明白近代国家与国民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职责。
从《劝学篇》的写作年代来看,福泽对于该书的写作动机似乎比较明显。该书的第一篇写于明治五年(1872年)二月,这期间正是明治政府维新运动成功后进行旧体制大改革的时期。首先在前一年,即明治四年,新政府是实行了“废藩置县”的政策,使这场维新运动达到了高峰。对于这个政策,福泽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给予高度的肯定,在《福翁百余话》中,福泽回忆当时的情景是“当时我们朋友之间三五人一聚会就祝贺(此事),大家大声叫喊着能看到新政府的这个盛事就是死了也无遗憾”[5]。紧接着这个政策的实施,第二年的明治五年十月,政府派出数百人组成的使节团,史称“岩仓使节团”到欧洲视察,体现了新政府学习西欧文明的明确倾向,从维新初期所主张的“攮夷尊王”的思想向全面学习引进西方文明的崭新视野的转变。《劝学篇》就是在这种国家处于激动、亢奋的心情中开始动笔写的。
再从《劝学篇》的写作进展情况也不难看出这种写作倾向的。该书一共17篇,而第一篇的完稿时间是明治五年二月。东大教授北冈伸一认为,福泽最初只计划写第一篇,因为小册子刊行后在社会反响很大,发行量大增,所以才接着陆续写了十七篇。[6] 我们从第一篇与第二篇相隔的写作时间来看,也可以看出这种特点。第二篇是隔了一年零九个月之后,即明治六年十二月才刊行的,结果一直到了明治九年(1876年)十一月,现在我们见到的全书十七篇才全部完稿合编而成。而根据福泽的说法:“《劝学篇》本来是以提供民众读本和小学课本为目的而写的,所以…….尽量使用了通俗文字”[7],所以本书写得浅显易懂。
根据日本当时的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除了上述“废藩置县”和“岩仓使节团”之外,接着就是明治政府围绕着“征韩论”问题的意见对立,新政府内部开始发裂,西乡隆盛等人离开内阁,回到原来所在的藩国,不久,就爆发了镇压西乡隆盛的西南战争。而《劝学篇》第十七篇就在西南战争爆发前完稿的。这说明当时明治政府内部、以及一般的国民对于政府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的推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旧时代刚刚进入新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社会关系、价值伦理观念等,江户时代的封建思想还严重存在。那么,对于这种时代的国民,以及政府的职能部门进行近代思想的启蒙应该是当务之急。而近代思想中,个人的人格、思想、精神的独立成为明治维新能否是日本这个曾经的封建国家取得真正的近代化的关键之所在。以上就是福泽顺应时代需要撰写《劝学篇》,并在该书中明确提出独立思想之外部的、直接的原因。
那么,我们再从福泽在本书之中是所阐发的独立的思想里,寻找其提出这个问题的更为根本的原因所在。
远山茂树在《福泽谕吉》一书之中对于个人独立这个问题的论述非常有意思,他一开始就断言《劝学篇》受到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他又认为,“福泽在这个主张(即个人独立 —笔者)的后面加上了‘可是’的限定,并且认为既存在着贵贱贫富,人民就有必要了解身分,具备与身分相应的德才,并且应当具有德义。”[8]所以,他的结论是,福泽的独立的出发点是为了提倡作为独立个人的“本分”,本分“在福泽这里被赋予了独立的含意。即人生来并没有贵贱上下的差别,都是自主自由的,从这一前提出发,他明道‘本分就意味着基于天理,顺乎人情,不妨碍他人而发挥自己的自由’”[9]。
其实,福泽在《劝学篇》中谈到的“本分”和其它的本分的含义并非一样。[10]在封建的等级观念的体制之中,本分意味着服从已经存在的等级制度,这在日本也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如果这样理解福泽的本分的话,似乎离独立还差得很远。福泽的确很强调本分,但这种本分是作为人的独立的一个因素提出来的。在《劝学篇》的第一篇中,本分是作为自身独立的个人,懂得尊重他人的意义上来谈的。而第七篇之中,他说到:“凡属人民,均应当一身兼负两种职责:一方面应在政府领导之下,充当一个公民;另一方面全国人民共同协商,结成一个国家……”[11],因此,福泽所说本分,是他强调人人平等的思想。在第二篇之中他指出:“人生来就是一律平等的,自由自在和没有上下区别的。”[12]可见,他的本分是对于已经是享有平等权利的人之间懂得律己待人的本分,而不能有其他的解释,只有在这种前提之下,才可以达到人的独立。那么我们再看看福泽谕吉是如何阐述从人的平等权利进而达到人的独立的。
福泽谕吉思想的着眼点在于日本实现近代化的可能性及其方案。近代化社会所不同于以往社会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国家和民众的平等权利。《劝学篇》开篇的第一句话:“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13]是福泽的名言,一百多年来在日本脍炙人口,也是世界上福泽研究者没有不知道的一句话。这句话的含义一目了然,不需要解释谁都明白的。这是一种与西方近代思想基本相同的观点,那就是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在第二篇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论人与人平等”的问题,专门展开阐述人和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后天努力的不同而已[14]。所以我们可以说福泽在当时注意到了一个东方传统文化之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人的基本权利的问题。在他看来,无论是任何人,他们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说两个刚刚生下来的人之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是绝对的平等的,而且这种人的平等关系一直伴随人的一生。这种平等并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然而很多人把现实情况的不平等误解为权利上的不平等,正是这种误解造成了以往的暴政。
人们通常会认为如果个人所处的实际情况不平等,那么人和人之间应该享有的权利便也不平等了,于是有了平民与武士之间的不公平,这种关系一旦被放大便成为了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在这种情况之下,本来人和人之间所存在的仅仅是一种并不涉及权利的不同处境而已,但是这种不同却常常被和权利混同起来,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利的不平等。实际上,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制度伦理和社会伦理的基础。
因此说,本来不同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实际上情况的强弱的不同,他们在权利上是相等的,但是人们往往被现实之中的假象迷惑,将实际情况的强弱等同于权利的不平等,这种情况造成了双方权利的不平等,更为可怕的是,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这正是亚洲各国暴政的根源,自古以来政府将自己本来应该有的职责当成是对百姓的恩惠,而把百姓应该有的权利看作是他们只有好好服从政府才能得到的奖赏。所以,福泽明确指出:“所谓的‘国恩’的意义,据说是能使农民商人等不怕盗贼暴徒,安居乐业,就算是政府的恩惠。固然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是仰仗政府的法律保护,但是制定法律,保护人民本来就是政府应尽的职责,不能叫作恩惠。如果按照这种逻辑,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不也是给于政府的恩惠了?”[15]。
中国的封建社会君臣关系是如此,日本的幕府将军与家臣,随从武士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因此,福泽说:“追溯这种恶俗的起因,根本上是弄错了人类平等的大原则,把贫富强弱的现实情况用作为非作歹的工具,致使政府依仗富强的势力来妨害贫弱人民的权利。因此一个人必须时时刻刻记住相互平等的原则,这是人类世界最要紧的事情。用西洋的话说,就是‘reciprocity’[相互关系]和‘equality’[平等]”[16]。就这样,他认为从人人权利生而平等的角度看,一切暴政都践踏了人最基本的权利,故人人都有推翻暴政的自由,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人的基本权利:平等权。
福泽在书中分析了上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的问题,那么人人平等意味着什么呢?他的回答是:人人独立。在第三篇“论国与国平等”中,福泽分析了一个人没有独立精神,究竟为什么无法获得自己的平等权利的原因。他认为:没有独立精神的人是不会关切国家大事的;在国内得不到独立地位的人,也不能在接触外人的时候保持独立的权利。此外,没有独立精神的人会倾向于仗势做坏事,因为他们不可能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幸福,只能依靠外力进而依附外力,从而丧失了自身的独立。而以上这一切的结果,正是造成了人和人事实上的不平等的根源之所在。
福泽在书中所论述人的权利平等问题,正是明治新时代的日本民众所面临的思想意识需要转变的问题。原来的贵族与武士,武士与平民的不平等,整个社会所形成的近千年的主从关系、上下等级关系还没有从人们的意识中消除,所以在“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社会重大改革的时候,社会容易产生价值观的混乱,适应新的时代的近代平等、权利观念的树立成为当务之急。福泽的独立思想,就是为了树立人们平等、权利观念为前提而提出的。平等应该是一个社会所共识的一种状态,也就是说不应该受到任何外在的压力的损害,能够切实地使得每一个人的平等权利得以实现。为了达到这一点,个人的独立基础,只有实现了个人的独立,特别是其根本之个人精神的独立,上述的关于人人的平等、权利才能得到保障。
综上所述,福泽瑜吉在日本明治初期提出了关于独立的思想,从表面上看其原因似乎来自于当时日本各种变革日新月异,社会正在逐渐脱离统治日本近世260年的幕府封建体制,新政府统治下的国民需要适应新时代的认识,树立新的社会生活观念,统一认识。但是其根本在于通过批判封建等级制度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以西方近代社会所揭示的平等权利的基本理念,引导人们从精神上树立起独立自尊的意识,为日本国家逐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实现个人的精神的独立呢,也就是说个人独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2.3,个人独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日本著名的福泽谕吉研究者丸山真男把福泽谕吉的哲学内在的思维方式归结为相对性的价值观,这种相对性的价值观在《劝学篇》之中表现为“实学”, 福泽谕吉不仅仅注重学问的实用性,而且注重改变日本传统中将学问和日常生活结合的方式,他之所以推崇西方的文明,不仅仅在于这些文明是有着实际的效果的,比如物理学,医学,更重要的是是他欣赏西方文明之中内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并不假定一种先有的伦理观念,而是承认物先于伦理的存在。[17]按照这种理论,个人的独立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人伦关系,那么这种关系必然以一种先在的存在状态为依托,这种存在状态在远山茂树那里被清晰地解释为作为一个整体的国家,“作为学者的任务,他还给自己规定了这样的目标:努力培养与明治政府的开明政策相互适应的开明的人民。”[18]可见,个人独立的实现是以国家为依据的,当然他的国家是新成立的开明的明治政府,福泽谕吉认为取代旧的封建政府的明治政府已经可以代表日本整个国家了,因此个人的独立应在这这么一个国家的背景之下来讨论。那么,福泽在此背景下是如何讨论个人独立的呢?
2.3.1,个人独立的实现需要破除封建观念
既然这种个人的独立是以明治政府为背景的独立,那么它对于和明治政府相对立的旧的政府必然是排斥的,因此个人的独立必然是以反对封建的观念为前提的。前面已经说过,个人独立最重要的部分是实现精神的独立。福泽的《劝学篇》的主要部分就是细致地阐述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真正的精神的独立,这种精神的独立意味着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福泽谕吉宣扬个人平等,并非无中生有,空穴来风,他的讨论是有针对性的,他之所以强调日本人精神的独立,原因就在于日本人在以前是没有独立的精神的,既然这样,自然便存在一种阻碍人们独立思想的体制,这个体制便是福泽谕吉所要批判的东西,推翻这个体制的合法性,自然便树立了个人精神独立的合法性。这个批判的对象便是封建的等级观念,在这种观念之中,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和其他人平等的,而个人的精神独立也正是从对这些封建等级观念的批评之中得以彰显的。福泽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文化进入日本,并且和日本文化已经有接触的时代。他熟悉日本的封建文化,同时也密切地接触和观察过西方的文化,对比之下,他对封建文化的弊病是十分清楚的,而正是这些弊病阻碍了日本文化之中个人独立思想的产生。近代以来的西方文化已经克服了这些弊端,从而顺利地实现了近代化,但是日本并没有完成这一个过程。所以要想培养日本民族个人精神独立的意识,就必须首先批判阻碍个人精神独立的封建文化。所以我们不难看出,福泽既然要宣扬个人独立的思想,自然就要从批评封建观念出发,因为封建观念正好是和个人独立的思想完全相矛盾的。
福泽是从两个方面对封建的落后观念进行了批评的,而这些落后观念正是有碍于个人精神独立的封闭思想。
首先他批评的是封建的愚忠观念。在《劝学篇》第七篇之中,福泽对那种传统的“殉道”嗤之以鼻,说那些为主人“殉道”的人是“不知死所”[19]。这在我们现代人的眼中看来是一个非常平常的评价,但是我们有必要站在福泽所处的时代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当时日本社会仍旧处于传统的封建武士社会,这个社会特别重视下级对于上级的忠诚,甚至演变出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武士必须对主人绝对服从,甚至自己的生存权都交给了主人,而他们又是社会的主要阶层,自然上行下效,整个日本社会都笼罩着一种等级森严的气氛。所以福泽此言论一出,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可见,个人精神独立的问题在当时是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从愚忠思想会联系到个人精神的独立呢?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关系,所谓愚忠便是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味地追随效仿别人,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所以愚忠的人的生命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着的,而是为了另外的人而活着,他的一切思想都是从另外一个
人的角度来出发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的依附关系,这样一来自然便失去了个体精神的独立。也正是从这么一个角度出发,福泽从个人精神独立的立场对于其他的有碍于精神独立的封建思想观念同样进行了批评。他不认同古代社会对于妇女强加的各种束缚,也不认同纳妾的合法性(《劝学篇》第八篇)。他也反对传统的名份观念,即反对传统的等级观念。虽然名份之产生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它仅仅适用于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名份观念一旦胡乱应用,在社会层面上宣言尊卑观念,就会对于社会的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名份最大的不良后果就是助长社会产生了伪君子,因为社会如果极力倡导上下尊卑的名份,这对于上来说,明为实行仁政,实则实行专制,而对于下来说,明则服从,实则欺君妄上,损公肥私,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人间社会所流行的欺诈之术,产生了诸多的伪君子。福泽如此反对名份论,一是为了批判封建的礼数,更重要的是要为个人精神的独立的实现扫清障碍,只有除去世人的名份,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和独立的人格,否则前面所说的都不可能实现(《劝学篇》第十一篇)。
其次他批评了封建的怨尤思想。怨尤根源是穷,而穷的根源是堵塞言路和妨碍活动。怨尤之谓就是不能容人,嫉妒心理,自然就不为人所容,这样就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文明的进步和个人的独立,西方社会人们能够坦诚相待,互相并没有太多嫉妒,而是善于交流,互相学习,成就了文明,而日本则缺少这种气概。因此在日本只有消灭民众之间嫉妒的心理,鼓励人们互相竞争的勇气,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在这方面西方国家要比日本先进很多。这是对于改造日本人的思维模式的一种探讨,即凡事应该找自己的原因,然后自己改正,不能推到别人身上,这是一种变相的裹足不前,也不不利于个人的独立进步。(《劝学篇》第十三篇)。
由上所述,日本传统的封建观念是实现个人独立的一大障碍,封建观念的基础是等级观念,等级观念必然暗示着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自然便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因此,要实现个人的独立,必须首先破除传统的封建观念。另一方面,从批评封建观念的角度来论述人的个人独立精神的,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破的过程。并不是结束,因为如果没有立,没有就个人独立提出正面的建设性的方案,以前的批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那么这种立也是实现个人独立的一个必要条件了。而且在这一部分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已经明确个人的独立是在明治政府的背景下的独立,福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以与明治开明政府相互协调的开明的人民的精神风貌。这样,学者有义务对于以前受封建观念的影响的人民进行启蒙,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每一个个人独立的崭新社会。
2.3.2,个人独立需要高尚的个人品质
福泽在他的《劝学篇》之中提出了很多如何实现个人精神独立的方法。当然他的分析是比较分散的,我将他的观点总结成为两大部分:一是对个人的要求,一是对于个人和别人的关系的要求。
首先,福泽非常重视人内在的修养,具体表现为重视个人品质。在他看来,个人品质并不是次要的东西,反而是非常基本的东西,因为要使日本实现近代化,就要全民转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这个的前提是每个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要想改变以前的弊病,人的品行必须变得高尚,那么怎样才能使人的品行高尚呢?其方法是进行比较,不仅仅是比较一个方面,而且要进行全面的比较。
在个人的诸多品质之中,怀疑精神的重要性尤其被福泽屡次所强调。在第十五篇之中,福泽提出一个民族是否具有怀疑精神是此民族文明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西方之所以有了近代文明的发展就是由于许多人善于怀疑以往束缚人们思想的金科玉律,与此不同的是,亚洲人民轻信虚妄之说,导致人们的思想裹足不前,文明也不能够发展。所以说怀疑精神对于人是十分重要的,由怀疑才能引起研究,进而才可达到真理。怀疑精神的存在意味着个人自我意识的存在,而自我意识和自我的肯定正是人和人之间平等的思想基础,如果一个人没有自我意识,那么一定会造成人云亦云,从而散失了自身的独立。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盲目怀疑一切,在怀疑之前我们必须学会取舍,分清哪些是可以怀疑的,哪些是没有必要怀疑的。否则如果以前是相信一切,而现在马上变成了怀疑一切,实质其实和以前是一样的,都会陷入了绝对主义的困境。福泽强调这一点是为了批评当时日本向西方开放的过程当中一些人盲目迷信西方而否定日本一切的论调,他认为西方自有西方之好,但是并不是完美的,也有它的缺点,这些缺点日本是不值得借鉴的,但是日本也不是所有都不好,也有其自身的优点的,这是不能够抛弃的,否则就是东施效颦。“本来仰慕西方文明,择其善者而效之是可以的,但这样不加辨别地轻信,就还不如不信。”[21]可见福泽也不是一个全盘西化的人,但是他总体上还是一个主张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的人,因为只有西方的精神才是真正的独立精神,才能够使得日本人的品质摆脱掉传统思想的束缚,适应时代的潮流,追寻自身的独立。
因此我们通过高尚个人的品质以及其怀疑的精神实现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人和人之间平等的前提,也是人和人之间独立的前提,但是独立并不是一个人或者单向的东西,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含义,需要在人与人之间,需要在社会之中才会实现独立,因此,独立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个人高尚的品质,更需要人和人之间平等的关系。[22]
2.3.3,个人独立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的关系
福泽在《劝学篇》想使我们相信:个人的品质固然重要,但是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自然会和社会的其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地联系到了个人品质的作用的发挥和个人精神独立的实现。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人与人意志之间的沟通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系到了人和人之间的独立与否的关系。那么福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在《劝学篇》第八篇之中福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人不能将自己的的意志强加于别人身上。人的身心是独立的,因此说在自己智慧的指挥之下,人可以追寻自己的幸福。但是人对于幸福的追求是不可以越过一定的限度的,即当我们追寻自己的幸福的时候,不可以伤害他人追寻自己幸福的权利。否则,我们便伤害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造成了实际上的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又何从谈起独立呢?
不以个人意志强加于别人无疑是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的一个基本信条,其他的方法都是以这个信条为基础和前提的。既然不能将个人意志强加于人,但是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必须要使自己的意志影响这个世界,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在福泽看来,就只能靠个人的威望了。只有通过人的威望我们才好办事,顺利地从事社会活动,这是十分简单的道理。在这里作者并不是鼓励为了虚名而弄虚作假,但是也不鼓励轻视名望的做法,福泽认为荣誉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对于适当的名望人是应该去追求的,要紧的是追求的过程要恰如其分。他还提出了四种追求人的威望的方法:1,是必须学习语言,这里包括修辞术;2,是要和蔼可亲,即容易使别人喜欢,这样交际便通畅,威望自然会升高; 3,是要多多接触各方面的人物,即使现在觉地和某人交往没有什么意义,但是谁能够保证将来就没有用了呢?[23]所以要尽量多地扩展自己的人际关系,遇到紧急情况时候才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在这里福泽简直是在传授做人的具体方法,不过从他对于名誉的看法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即他并不反对追求世俗的幸福,结合前面的文字,他也不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而鼓励人们能够积极地进入这个世界,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世界的事务,这是一种具有早期资产阶级气息的生活态度,对于当时刚刚从封建制度之中解脱出来的日本人无疑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难怪当时这本书出版之后,发行量非常大,可见当时社会的反响之大。通过这也可以看作是福泽对于近代化的巨大贡献了吧。虽然他的文字通俗简单,但是其价值是不可小看的。
综上所述,个人独立的实现是以人和人之间的平等来实现的。个人独立从大的方面来说,需要破除封建观念的束缚,摆脱以前强加于每个人之上的不平等的观念,从小的方面来说,需要每个人有高尚的品质和怀疑精神,并且尊重每一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上每一个人的平等,进而实现个人的独立。
[1]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14页,商务印书馆,1992
[2]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90页,商务印书馆,1992
[3]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90页,商务印书馆,1992
[4]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14-18页,商务印书馆,1992
[5] [日]福泽谕吉著《福泽谕吉全集》第六卷,419页,岩波书店,昭和34年,1959
[6] [日]北冈伸一著: 独立自尊—-福沢諭吉の挑戦,146页,講談社,2002
[7]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26页,商务印书馆,1992
[8] [日]远山茂树著,翟新译: 福泽谕吉,5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9] [日]远山茂树著,翟新译: 福泽谕吉,6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 参照[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4-5页,商务印书馆,1992
[11]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38页,商务印书馆,1992
[12]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9页,商务印书馆,1992
[13]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2页,商务印书馆,1992
[14]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9-11页,商务印书馆,1992
[15]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11-12页,商务印书馆,1992
[16]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13页,商务印书馆,1992
[17] [日]丸山真男著:丸山真男集,第三卷,111页,岩波书店,1995(中译参见《福泽谕吉实学的回转》,《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学林出版社,1992)
[18] [日]远山茂树著,翟新译: 福泽谕吉,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9]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42页,商务印书馆,1992
[20] 整本书共17篇,每篇平均发行20万册,共340多万册流行于全国。仅仅第一篇正伪版总共就发行了22万册,而当时日本人口只有3500万人,也就是说每160个人之中就会有一个人读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21] [日]福泽谕吉著,群力译: 劝学篇,89页,商务印书馆,1992
[22] 这里的传统思想主要指的是东方的儒家思想。提到这点,我们可能自然会想起福泽往年提出的著名观点“脱亚入欧论”,即主张日本脱离亚洲,进入西方文明国家的阵营,虽然此论有摆脱亚洲(主要指儒家文化圈)的传统,投入西方文明的怀抱的含义,但是也包含着对于儒家传统文化的蔑视和偏见,这种偏见从上一段我们所提到的《劝学篇》之中的观点明显是一贯的,相通的。但是在《劝学篇》里面他仍旧没有全部否定传统的东西,然而在这里却相当于全部否定了传统的文化,所以评论界称福泽晚年的观点开始变地极端和反动,仅仅从这方面看便不无道理。
[23] [日]远山茂树著,翟新译:福泽谕吉,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