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和迦太基似乎祖先是一样的,我印象之中他们的祖先都是从特洛伊城逃跑出来的人,后来一个去了罗马,一个去了迦太基,逐渐发展成了两个地区性大国.
汉尼拔的父亲是哈密尔卡•巴卡,他是第一次布匿战争之中迦太基方面的指挥官,后来的西班牙的经营者,这个人生性最憎恨罗马人,他的这种性格传给了汉尼拔.当哈密尔卡•巴卡以一个军人的方式死去的时候—在和当地土人作战是掉入水中淹死–汉尼拔继承了他的事业,从此他开始书写长达二十年的一个历史,无论对于罗马还是迦太基都是划时代的,对于前者来说是痛并快乐着,对于后者来说是乐并痛苦着.
读完历史我喜欢想想那些历史事情的脉络,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迦太基性格非常奇特,他们从始至终都是一个大忽悠.话说他们的祖先是一个从特洛伊城逃跑出来的女王,在北非初来乍到,很是窘迫,还受当地土人排挤.于是女王跟当地人协议说他们只需要一张牛皮能够围起来的地方就可以了,土人就是土人,智商根不上时代,想想应该丢不了多少地方,就答应了.结果外来人很不客气,把牛皮剪地很细,然后就去围,最后围了一个很大的地方出来,土人们才发现被忽悠了,以后就没有听说这些土人的破事了,可能早就被忽悠地没有了.可见, 迦太基的国家就是从忽悠起家的,这也是它的长期的基本国策,几百年不变.
比如他们的事业就也是一个大忽悠:贸易和商业.大家想必从最近美国金融系统的危机之中感觉到现代商业的忽悠本质了吧,其实古代也一样.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由汉尼拔挑起的,一开始所向披靡,全赖其高超的忽悠功夫,几乎是横扫了意大利.当然这种忽悠在军事史上已经成为了经典.
但是汉尼拔的生命更象是一个悲剧,而且是一个典型的英雄式悲剧.他的悲剧并不仅仅在于自己在意大利苦苦挣扎了几乎二十年,一开始所向披靡,最后还是兵败流亡,最后在亚洲自杀,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在他身上折射出来的迦太基的命运,每当我想到这儿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但丁所说的话,罗马是选择的一个国家.的确,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上帝没有选择迦太基, 汉尼拔的祖国,尽管他的祖国不爱他,他也不爱他的祖国.
作为一个商业民族, 迦太基缺乏象罗马那样的自耕农,他们对土地的热情源于对于金钱的渴望.而没有罗马人那样对于土地本身的感情.我想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一个非常关键地不同之处.此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另外一点—尽管它似乎和前面一点关系不大, 迦太基的军队是雇庸军,而不是罗马那样为了保卫国土或者侵占别国国土而自发组织起来的本地军队.这也是二者的不同之处.也许正是这一点,我才更加佩服汉尼拔,因为他蹂躏意大利的二十年间所指挥的军队全部是从西班牙,高卢招募的雇庸军,竟然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真是 一大奇迹.可是这种奇迹并没有出现在迦太基.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时候, 迦太基因为出了汉尼拔这么一个牛人,有很多次毁灭罗马的机会,但是都没有好好把握.你道这帮人那时在干什么?在忙着内讧.是不是觉得很亲切,很熟悉,想起来了吧,当年满清打到北京的时候,我们的那些士大夫也是在干这些事情,当年丰臣秀吉打到朝鲜的时候,那帮李朝士大夫也在干这些事情,历史总是不断重复地出现.
其实汉尼拔和迦太基本部并没有多少共同语言,他之所以对罗马充满仇恨,这是因为他父亲这么教他,他从一开始就把毁灭罗马作为了自己的事情来做,而不是当作自己国家的事情.而他的国家也对他没有什么太多的支持,反而在战争的后期昭回了他,导致最终的失败.当然他没有回家去养老,因为迦太基并不是他的家,他的家应该在西班牙,那是他家族经营的地方,但是在战争其间已经被罗马攻下作为自己的行省了,所以他只能流亡到亚洲,但是那里的人对他并没有兴趣,根据阿庇安的记录,他在那里自杀了.
我想这个悲剧从战争的一开始便是注定的了,第二次布匿战争几乎就是汉尼拔一个人和罗马一个国家的战争,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曾经在几个月内打出了世界军事史上最经典的两场战役:特拉美西诺湖会战和坎尼会战,尤其是后者直到近代德国的军事家都在模范.但是他一个人终究没有能够敌得过罗马这个民族,尤其是当它出现了小西庇阿这样的军事统帅出现的时候.我只能说, 汉尼拔一生下来便注定要去完成一个没有结局的伟大事业,但是即便如此,我仍旧认为这才成就了他,虽然没有得到成功者的凯旋,仍旧永远被后任所称颂.
第二次布匿战争已经标志着迦太基的彻底失败,第三次战争时它便在也无法挽回被毁灭的命运了,当我第一次通过阿庇安的文字看到它被毁灭的场景时,竟然哭出了眼泪,那时侯我又想到了几十年前自杀的汉尼拔,他的祖国—尽管他不是很喜欢—还是被罗马人消灭了.由是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崛起靠的是什么,如果汉尼拔出生在罗马,或许他的命运是完全不一样的,可能他早就成了凯撒那样的人了,因为他不仅仅有出色的才华,还有一个崛起的国家所需要的国家内部公民的精神风貌,不幸的是迦太基并没有,所以他还是失败了.
中国似乎也总出现类似汉尼拔这样的人,历史总是在不同的国家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