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优势的基石是美国式的文理学院,但其在塑造领导力、拓展兴趣点和催生新思想上的影响力却常常被低估
————尼古拉斯•巴特勒(Nicholas Bulter)
相对于在中国的知名度爆表的美国综合性大学(University)来说,代表美国高等教育一大特色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对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却非常陌生,甚至还有误解。文理学院为什么会在美国独树一帜,其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化,选择文理学院对职业发展有什么意义,以及哪些中国学生适合去读文理学院?很少有人理性和深入地探讨以上这些问题。本文就从美国总统们的文理学院情节开始来聊聊这些困扰许多国人的问题。
文理学院培养出来的美国总统们
美国自建国226年来,已经有包括奥巴马在内的43位政届大佬当过这个奇迹一般的国家的总统(日本称大统领),这些大统领们在多数美国人和中国人眼中皆为成功人士的代表,那么这些成功人士的学习背景都是什么样子的呢?
据笔者统计,这43位总统之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有35人,这35人之中,读过文理学院的则有25人,占比71%,读过大学(University)的仅有9人。
这个数据既让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大多数人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美国总统读过文理学院,另一方面这也是文理学院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的自然表现。不管是已经成为顶尖文理学院的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如今是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学院)和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还是名不见经传的低调的惠蒂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阿勒格尼学院(Allegheny College),抑或是已经关门的克拉韦拉克学院(Claverack College)、俄亥俄中央学院(Ohio Central College),这些文理学院都在美国历史上留下过浓重的一笔。
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 威廉·玛丽学院(College of William & Mary)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 -约翰·泰勒(John Tyler) 新泽西学院(College of New Jersey) -詹姆斯·麦迪逊(James Madison) 克拉韦拉克学院(Claverack College) -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 鲍登学院(Bowdoin College) -富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 狄金森学院(Dickinson College)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 -拉瑟福德·海斯(Rutherford B. Hayes) 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 -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A. Garfield)
|
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切斯特·阿瑟(Chester A.Arthur)农民学院(Farmer’s College)
-本杰明·哈里森(Benjamin Harrison) 阿勒格尼学院(Allegheny College) 尤宁山学院(Mount Union College) -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 耶鲁学院(Yale College)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 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 -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 俄亥俄中央学院(Ohio Central College) -沃伦·G·哈丁(Warren G. Harding) 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 -卡尔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 惠蒂尔学院(Whittier College) -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 乔治亚西南学院(Georgia Southwestern College)–吉米·卡特(Jimmy Carter) 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 -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 西方学院(Occidental College) -巴拉克·欧巴马(Barack Obama) |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这些琳琅满目的文理学院,塑造了大多数的美国总统,而也正是这些美国总统们,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世界,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文理学院改变了,也正改变着美国和世界。
但是其历史比美国国家历史都悠久的文理学院,其发展并没有因为它们对美国教育和国家的影响而一帆风顺。在近300年的历程中,美国的文理学院经历过很多个大大小小的危机,而文理学院的数量也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有的文理学院转变成了大学,比如变成哈佛大学的哈佛学院,变成耶鲁大学的耶鲁学院,而有的文理学院则倒闭或被合并,但是还有一大部分的文理学院经历过大风大浪,不仅生存下来,而且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己的教育特色,下面就从文理学院的起源和它所经历的三次大的危机中看看这些文理学院是如何逆势成长的。
文理学院与中世纪的文理教育
美国文理学院的源头是中世纪的文理教育,而中世界的文理教育则源于古罗马。在塞涅卡时代,文理教育的理念就已经存在了,它的本意就是能够帮助一个自由人(相对于奴隶)在社会中得以顺利参与各种辩论或者民事活动的知识或技能。最初,文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所谓的“四艺”(the Quadrivium),即:音乐、数学、地理和天文,中世纪的时候变成了“三艺”(the Trivium),即:语法、逻辑和雄辩术,其中逻辑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
文理教育源于欧洲大陆,在欧洲大陆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后来随着欧洲近代大学体系的形成,提供作为基础教育的文理教育逐渐变成了中学的使命,比如德国的文理高级中学(Gymnasium)、法国的预科学院(Lycées)和英国的语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功能皆类似于美国的文理学院,但都已编入中学教育的序列。但是,就在欧洲的文理教育经历这种变革的同时,北美大陆的文理教育才刚刚兴起。美国的文理教育直接起源于英国,虽然英国后来也通过语法学校将文理教育中学化,但是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文理教育在英国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也是那时英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美国最早的一批文理学院包括哈佛学院,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和新泽西学院都纷纷建立,并且将提供文理本科教育的传统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教育体系中。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文理学院在美国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的文理学院就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危机,而对于文理学院的定位、它们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文理学院如何才能适应时代的变革等问题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文理学院被嫌弃的历史
在文理学院经历的大大小小的危机中,有三次是值得一提的。第一次发生在美国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之间,虽然美国刚刚建国,但是建立于殖民地时期,源于欧洲的文理学院已经发展地很成熟。而美国建立之后,教育界的大佬们雄心勃勃,开始构思建立美国的近代高等教育系统。同时代的德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以职业为导向的大学体系,那个时候还对欧洲非常仰望的美国人也开始筹划向德国、法国那样把传统的文理教育交给中学来做,放弃四年制的大学文理教育,代之以德国式的大学。这次危机的核心问题是文理学院的定位。但是就在这次危机的高潮,耶鲁学院(Yale College)发表了一份影响深远的耶鲁报告(Yale Report),这份报告明确了文理学院在美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和重要性,文理学院的职责是为更高级的专业知识(Superior Education)打坚实的基础,不仅仅有存在的必要性,而且还是美国教育和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
耶鲁学院在当时就已经是北美文理学院中的标杆,所以它的态度决定了本次文理学院定位之争的走向。文理学院通过对自身定位的重新明确,度过了第一次危机,但是第二次危机不久之后就来临了。
第二次文理学院的危机的导火索是19世纪末,以德国大学为原型,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等一大批近代大学的设立潮。在这个潮流中还有许多先前的文理学院(包括哈佛、耶鲁两所顶尖学院)都转变为大学,从而导致关于文理学院定位的争论又开始死灰复燃。这次危机中,文理学院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各自为政,而是开始抱团取暖,随着1915年美国文理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的成立,文理学院们开始作为一个组织来捍卫自己的理念。出人意料,在此之后,文理学院的数量不仅仅没有减少,而且有所增加。
二战之后,随着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文理学院第三次暴露在非议之中。这次争议的核心就是“他们(文理学院)虽然视其精小和独立为重要的传统,但是知识的爆炸需要更专门化的知识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Role of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page 163)。文理学院有来自两方面的危机,首先美国的高中教育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涉及到文理学院的课程,二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也开始入侵文理学院的课程体系,所以这就导致了文理学院不再有存在的必要性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文理学院的数目开始急剧减少,根据卡耐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公布的数据,1970年的时候美国有721所学校被定义为文理学院,1976年的时候变成了583所,2015年最新的被定义为文理学院的学校的数据已经变成356所。
美国人为什么坚持保留文理学院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在三百年的时间中,文理学院虽然屡经危机,但是仍旧存活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美国人对“文理教育”理念的执着。文理教育是起源于欧洲的,也就是说,美国最早的文理学院都是仿照欧洲大陆同时期的文理学院的模式设立的,19世纪之前美国和欧洲的大学教育是同步的,但是到了19世纪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的大学教育开始分道扬镳,欧洲人简单粗暴地把文理教育的任务全部交给了中学。
但是美国人由于立国不久,早期教育并没有像欧洲大陆那样经历了充分的进化,所以中学教育不足以提供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所以文理学院才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随着美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文理学院的存在的合理性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此了,从19世纪的第一次大的危机之后,文理学院就变成了一个美国式的传统,成为了一种美国精神的象征,正如耶鲁报告所定义的:“把自己定位在致力于为更高等的教育打好基础的中世纪大学的文理教育的传统中”。文理教育不应该“包括职业教育;目的并不是传授某一个专门的职业的知识,而是培养所有的职业都需要的能力”(Role of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 page 152)。可以说美国人对纯粹知识的追求是文理学院一直存在甚至繁荣的重要原因,这也是美国高等教育和欧洲高等教育分道扬镳之后所形成的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即使后来已经转化为普林斯顿大学的新泽西学院仍有强烈的文理学院的色彩(比如不设立法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等专门性的职业学院)。
但是美国人对纯粹知识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职业教育的漠视,相反,美国的职业教育也是非常发达的,根源在于美国人心目中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分离。美国人并不是每天研究语言和哲学的书呆子,他们的职业意识是很强的,早在法学院产生之前,就出现了私人开设的法学教育私塾,后来法律、医科、工科和商科逐渐发展出了自身的教育体系,因此文理学院和职业学院可以各司其职,成为高等教育链条上的两个端口。文理学院的目的并不是为学生在职业上做准备,而是为学生将来进入职业学院做准备。
文理学院校友在职场中的认可度
前面涉及的只是关于文理学院的一些历史问题,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文理学院学生毕业后的职场认可度和长期的职业发展。中国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可能不是文理学院教什么,它体现了什么样的教育精神这种形而上的问题,他们关心的很简单,就是出来的就业问题。
由于文理学院的规模小,偏重于教学,所传授的知识专业性不强,所以一直以来外界对其毕业生在职场中的发展问题的担忧一直都甚嚣尘上,但是这种担忧很大程度上缺乏数据和调研的支持。2014年全美文理学院和大学协会(AAC&U)以及国家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心(NCHEMS)联合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文理教育学位是如何在职场中立足的》(How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Majors Fare in Employment),比较了文理教育学位的持有者和其他职业性学位的持有者长期的薪酬发展和职业路径,得出来的结论攻破了外界长期以来对文理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不利传言。
根据这份报告,获得文理教育学位的人在长期的职业发展中更容易获得成功,对社会的价值也更高。根据这份报告,在受调查对象的薪酬高峰年龄(50-60岁),文理教育的毕业生的薪酬平均比其他职业性学位的毕业生的薪酬高出2,000美金。最近几年的文理学位毕业生的失业率为5.2%,而41-50岁之间的文理学院毕业生的失业率是3.5%,虽然比职业学位的毕业生高出0.4%,但是长期来看,文理学院毕业生的失业率是较低的,并且呈降低的趋势。同时,文理专业的毕业生在一些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职业领域(比如社会工作和咨询)更加活跃,这是文理专业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明证。
这份报告也显示了很大一部分的文理学位毕业生会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者职业学位,美国960万文理学位的持有者中有400万攻读了研究生或职业学位,继续深造给他们带来了平均每年2万美金的收入增长。在25位念过文理学院的美国总统中,有20个选择了继续深造,这20个人中,有18个人读的是法律(包括法律私塾和法学院)。
很明显,攻读文理学位不会像所传言的那样与世隔绝或者出来在职场受挫,正如NCHEMS总裁丹尼斯•琼斯(Dennis Jones)所说的:“文理学位的确能帮助它的毕业生们获得职业成功。更重要的是,文理学位也为社会上非常需要,但是薪酬没那么高的职业领域输送了大量急需的人才”。
正如前文所说的,美国文理学院目前正处于第三次比较大的危机中,但是另一方面,详实的统计数据也证明了文理学院对其毕业生和社会的积极价值。虽然文理学院的数量在减少,但是也许经过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文理学院才会变得更能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坚持自己的理念。
文理学院适合什么样的中国学生?
中国家长和学生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适不适合文理学院,不能一概而论。他们容易把就业和职业混淆。诚然,论就业,文理学院出来的学生很少直接就去就业,这取决于文理学院自身的定位。大多数中国学生对文理学院并不熟悉,这种陌生不在于很少听说过文理学院的名字,而是在观念中对文理学院的定位是不明确的。因为中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没有和文理学院对应的机构的,所以出于惯性,中国学生在选择美国学校的时候,只关心以后的就业,如果抱着这样一种心态去读文理学院,有极大的可能性会失望,原因就是我们在前面的文字中所说文理学院的定位。
正如前文所说的,虽然文理学院不会教学生太多有利于就业方面的技能,但是在职业方面文理学院对学生的作用是积极的。文理学院是给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而相关的调查也显示了文理学院对毕业生长期职业发展的正面作用。
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要不要选择文理学院,取决于他们的职业规划如何,取决于他们计划在读完本科之后就直接去工作,还是想继续攻读研究或者职业学位,如果追求短平快,想在本科结束之后就去工作,那显然文理学院不适合这样的学生。
但是如果不计较短期的得失,更看重长期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计划本科之后继续攻读研究生院,或者攻读职业学位(JD/MD等),在本科阶段为自己长期的人生和职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那么文理学院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从美国总统们的学术背景我们不难一见端倪。
随着申请去美国攻读本科学位的中国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国内价值观的多元化,中国学生去美国攻读学位的目的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找个好工作。留学目的的多元化决定了大学也不应该再是中国学生的唯一选择。
结语
留学目的的多元化的根源在于中国学生和家长们开始认识到教育目的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在美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表现地最为明显,就业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目的而已。
在美国繁杂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有提供纯粹基础教育的文理学院,有大而广的大学,也有专门提供理工科教育的理工学院,当然还有专门提供职业教育的法学院、商学院和医学院等。
几百年中,在对自己的质疑声中,文理学院能够一直存在并且繁荣的原因之一还在于美国教育体系对多元化教育目的的肯定,美国社会对于多元化教育培养出来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的一视同仁。中国学生能否在这么一个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也应该从多元化的因素来考虑,在未来的时间中,相信中国学生对文理学院的选择将会更加理智,而文理学院对选择它的中国学生也将会提供更多的价值。
参考资料:
AACU:New Report Documents That Liberal Arts Disciplines Prepare Graduates for Long-Term Professional Success
Allan O. Pfnister:The Role of the Liberal Arts College: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Debates
Floyd W. Reeves:The Liberal-Arts College
George J. Seidel: Saving the Small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