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崽子长得和他爸小时候简直一模一样,就像复印出来的。


读《长编》,有一段关于太祖计划迁都的记载,读完之后,我不禁脊背发凉,因为我从这段记载看到了太祖的死因:
“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始议西幸,起居郎李符上书,陈八难曰:「京邑凋弊,一难也。宫阙不完,二难也。郊庙未修,三难也。百官不备,四难也。畿内民困,五难也。军食不充,六难也。壁垒未设,七难也。千乘万骑,盛暑从行,八难也。」上不从。既毕祀事,尚欲留居之,髃臣莫敢谏。铁骑左右厢都指挥使李怀忠乘间言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上亦弗从。晋王又从容言曰[……]
读宋史胡宿传,又看到一个玄妙的记载,如下:
“少與一僧善,僧有秘術,能化瓦石為黃金。且死,將以授宿,使葬之。宿曰:「後事當儘力,他非吾所冀也。」僧嘆曰:「子之志,未可量也。」其篤行自勵,至於貴達,常如布衣時。”(见《宋史》本传)。
这则轶事和之前祖士衡之事都属于宋史中“怪力乱神”的记载,但胡宿这事,作者还是为了突出胡的志向高远,不在于个人之富贵千金,而在于国事大体,这段话算是《胡宿传》的点金之笔,前面的部分其实都是些胡宿如何志向高远,不在个人得失,比如他被贬六年期间,仍旧不忘国事,所以最后说胡宿“其篤行自勵,至於貴達,常如布衣時。”。
另一方面,也是胡宿个人品行和智慧的写照,[……]
通过了Bar,还有一个考职业道德的MPRE。对于这个MPRE(Multistat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Examination),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直到开始着手考加州Bar了,才发现还有个独立的MPRE考试。其实MPRE任何时候都可以考,它是向任何人开放的,疫情期间国人有个绝佳的在国内远程考MPRE的窗口期,但是在我注册CA Bar之前对这个MPRE认知不够清楚,结果错失这个不用出国考MPRE的机会。到了后疫情时代,虽然依旧是在Pearson Center考,但只能在美国本土的Pearson Center考,离中国最近的考点也都是塞班了。
1. 报名[……]
今日读《宋史》之《张雍传》,看到一个有趣的案例,简直就是宋代司法制度的一个缩影,鞫谳分司、回避制度、台谏分权、上诉制度等,都可以在该案中看到,最关键的是,普通百姓觉得司法不公,可以直接到登闻鼓院向皇帝上诉,太宗还真的进行实体处理,联想到今日形同虚设的信访制度,感觉宋代皇帝才更像人民公仆。
这个案子值得写一篇Paper研究一下,原文如下:
京城民王元吉者,母刘早寡,有奸状,为姻族所知,忧悸成疾。又惧元吉告之,遂遣侍婢诉元吉置堇食中以毒己,病将死。事下右军巡按之,未得实;移左军巡,推吏受刘赂掠治,元吉自诬伏。俄而刘死,府虑囚,元吉始以实对。又移付司录,尽捕元推吏,稍见诬构之迹。且以逮捕[……]
开卷有益,今日读《宋史》,读到方偕在做为温州军事推官时,遇到饥荒,“民欲隶军就廪食,州不敢擅募。偕乃诣提点刑狱吕夷简曰:‘民迫流亡,不早募之,将聚而为盗矣。’夷简从之,籍为军者七千人。”(见宋史本传)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宋代的冗兵是怎么来的,它就是这么来的,方偕讲的很明白,我就不解释了。这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福利制度,这个制度一直都被现代官方豢养的学者诟病,但是它的积极效果却被这群傻逼忽略了,宋代三百年,即使面对强大的外敌,内部却异常稳定,尽管有零星的内部动乱和起义,但是都没有发展到像汉代黄巾起义、唐代黄巢起义或者明代农民起义(可能也会包括当朝不久之后会发生的社会动乱)那种[……]
众所周知,莫扎特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大调,小调作品屈指可数,但是少数的几首小调作品在思想性上都胜出一筹,这些小调作品经常表现出超出他一般风格的严肃性和思想深度,这点在他的一些未完成的作品片段中尤为集中,比如安魂曲,钢琴和小提琴赋格,包括这首D小调钢琴三重奏K442,但K442相对前面这几部作品,知名度并不算高,一个原因是它并不完全是莫扎特的作品。
K442正式叫法是“为钢琴三重奏所作的三个片断 (Drei fragmentarische Triosätze für Klavier, Violine und Violoncello vollendet)”,从这个叫法能看出,这首曲子并不完整,[……]
一直都听说劳动法驳杂庞芜,这几天遇到一个问题,还真的是这样,难怪有很多律师,甚至很多律所,只做劳动法。
这个问题,抽象一下,就是这么一个场景:某员工先和某公司签署了3年的固定期限合同,之后又关联公司A签署了3年的固定期限合同,但是在公司A工作1.5年后,公司A解散,剩下的1.5年,雇主要换另一个关联公司B和该员工签劳动合同。该员工主张这种情况下,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而雇主主张不符合,因为仍然在第二个3年期限内,只是期间换了公司主体而已。
这个场景其实就是混同用工,具体涉及两个重要的劳动法问题,一个是混同用工的用工期限的计算问题,一个是劳动合同次数的计算问题。
第一个[……]
今日读宋史,读到一篇脊背发凉的传记,传主叫祖士衡,虽然有立传,但是史上名气不大。祖士衡最高官居“同知通進銀臺司”,这个官职很大的,属于宋代中央权力中枢中的封驳机构,对皇帝下达的诏令是有驳回权的。可以说,离宰相就是一步之遥的距离,但是祖士衡虽然少年得志,但是享寿不长,四十而殁。
关于他的早逝,《宋史》记录了一段极富聊斋气的故事,说他小时候,有个僧人会看相,看到他后,说此儿骨骼清奇,如果能年过四十,必然位极人臣,结果他39岁的时候,死于任上,一股宿命论的黑色幽默扑面而来。以下是原文:
“祖士衡,字平叔,蔡州上蔡人。少孤,博學有文,為李宗諤所知,妻以兄子。楊億謂劉筠曰:「祖士衡辭學日新,[……]
当今中国年龄歧视大行其道,应该是有史以来对年富力强的人才最敌视的时代,可谓亘古未有,自古恶政之首。其实美国曾经也有过一段时间的年龄歧视,但是很快政府便通过了各项反歧视法案,把这股歪风压了下去。
另外在那股年龄歧视的歪风中,美国还存在一股清流,进行“反向年龄歧视”,就是和主流的不考虑某年龄段以上的人相反,只招收某个年龄段以上的大龄人士,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Hastings College of the Law (加州大学哈斯汀法学院,后来因为名字里的Hastings是个殖民主义者,改名为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llege of[……]
人生往往有两种错觉,一种是穷困潦倒的时候,以为自己百无一用,于是自轻自贱,干脆躺平等死,一种是意气奋发的时候,以为自己无所不能,谁都不怕,到处树敌,最后形势逆转,身死国灭。前一种错觉还值得同情,但是第二种错觉就是人蠢不能怪别人了,明明是顺风局,结果一手好牌打个稀烂,这种错觉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懂得放过别人,就是放过自己的道理。
懂这个道理的人,往往可以把逆风局改为顺风局,而不懂这个道理的人,则会把顺风局给玩成逆风局,活活把自己玩死。
前者,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晋明帝司马绍,这个小哥只活了23岁,但是雄才大略不亚于历代开国帝王,在东晋几乎要被王家取而代之的临界点,靠四两拨千斤的政治智慧,短[……]
今日偶得一旧书,是香港波文书局1972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上下册)》(增订本),作者是王瑶。我不是文学专业人士,对这部书的价值不甚了解,但是本书开头有一篇《增订版说明》,写的很有水平,它相当于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扼要的文献综述,摘录如下:
“近年来,一般大学多开有或加强新文学课程。对于每一位大学程度的学生,认真的读中国新文学史是有必要的;正如有必要读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一样。
阅读中国新文学史,跟阅读中国现代史一样,很难找到内容详细又较客观的书。基于上述的原因,本局增订出版了王瑶编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
一九四九年以来,中国所出版关于新文学史的书籍,计有:叶丁易的《[……]
自从若干年前看了几集被吹成神剧的《权力的游戏》吐了之后,就再也没看过好莱坞的影视剧了,对这个圈子里自娱自乐的奥斯卡更是毫无兴趣,但最近一次的颁奖典礼上一些八卦引起不少关注,我也带着凑热闹的心态看了看,原来是两个亚裔演员在众目睽睽之下被白人演员无视,于是引发了对美国亚裔人士歧视的讨论。
从这两个视频里面,网上热议的亚裔被无视是证据确凿的。那个男的(好像叫什么撸伯裆泥)接受亚裔男颁奖嘉宾的奖杯时,都不看亚裔男一眼,然后径直和另外两个白人嘉宾握手,碰拳,亚裔男嘉宾还想把一份文件给他,他都不搭理,能看出这个亚裔男当时已经表现得很不知所措了。
那个女(好像叫哎妈私通)则表现地根本不想让亚裔女[……]
在美国知识产权侵权纠纷中,Fair Use (合理使用)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抗辩,并且适用于版权和商标(包括Trade dress,即商业外观),但是虽然都是Fair use,具体的标准却是不同的,有的外行分不清楚两个语境中Fair use的区别,闹了笑话。今天叔来捋一下,免得张冠李戴,贻笑大方。
1. 首先看看版权纠纷中的Fair use。
美国版权类纠纷的核心焦点是涉案行为是否构成合理使用(Fair Use), 美国法下,出于促进言论自由的目的,在某些情况下允许未经许可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7 U.S. Code[……]
今天稍有空闲,把王阳明的四句教翻译了一个英文版本:
无善无恶心之体
It’s the nature where there is neither good nor wrong,
有善有恶意之动
It’s the mind where there are both good and wrong,
知善知恶是良知
It’s the conscience where there is the knowledge of good and wrong,
为善去恶是格物
It’s the learning in where to do the good wh[……]
肯普夫的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是这套曲目的最经典版本之一(这个之一甚至可以去掉),他在DG有两套录音,公认更好的是这套和Kempen及柏林爱乐录制的版本,虽然是单声道录音,但是录音效果奇佳。这套录音也是我最早买的古典唱片之一,而且发现我不知不觉竟然有两套。现在转让其中一套,因为时间太久远,而且多年来和我漂泊四海,颠沛流离中,外盒有几道裂痕,但是碟片完好,没有任何损伤。转让方式下面二选一:
第一种:1000元,可通过微信打赏方式付款,然后将收货地址发送到我邮箱huoxiaobin@sina.com。这个价格很高,因为原价才299,但是这套唱片对我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毕竟跟随了我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