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期间去维也纳和布拉格旅游之后,一直想给这次的旅行写个游记,但是迟迟无法动手,除了开学之后的一大堆作业之外,原因之一是我想装一次B,用不那么三俗的说法就是我想认真地写一篇伤感的游记,所以我需要酝酿心情,还要有足够的闲暇,估计这两个条件要具备,得等到毕业之后了。结果还没等我把维也纳的心情酝酿好,伦敦旅行都已经结束了,这虽然是一次游学之旅,但是我依旧做了密集的规划,白天没时间去伦敦看,就在晚上出去看,四天之内,游览伦敦的时间也就两个晚上,两个早晨,加上一整天,但是我还是把伦敦的景点给看了个遍(当然,我的脚也差点给废了)。再者,我对伦敦的感觉没有像对维也纳或者布拉格那种高山仰止的崇拜,对我来说,[……]
激情日谈谈“激情战争”
今天是2月14日,即西方所谓的“瓦伦丁日”,换成人话就是“情人节”,如今中国依旧崇洋媚外不改,这一天自然全国上下阵阵骚动,除了电商,旅馆赚个彭满钵满之外,自然少不了无数对异性(当然,也可能是同性)之间“啪啪啪”的激情大战,我想,这天晚上这些激情男女排放出来的体液放在一起估计能把整个北越给淹了,当年的解放军也不用那么辛苦地把这块地方打下来又吐出来了。
当然,作为一个不得人心的大龄单身男人,没有人愿意和我“啪啪啪”,我也就只能坐下来,把老男人按钱钟书所谓的“生殖冲动”转换为“写作冲动”,但是既然在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咱就侃侃特殊的话题吧,所以就瞎写写历史上的“激情战争”,绝对比大学门口的小时店[……]
卷六篇二:小提琴奏鸣曲K379
都不记得多少年之前了,我买了一套EMI廉价版的莫扎特小提琴奏鸣曲集(并不是全集,也不全是小提琴奏鸣曲),直到多年之后它成为了我最爱不释手的一套唱片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它到底见证了我生活的多少沉浮和多少坎坷。这套唱片其实很出名的(否则EMI也不会把它再版),钢琴是隆克维奇,小提琴是齐默尔曼,这两位当年尚是新秀的乐坛才子的录音一经上市便好评如潮,事实上,他们的演奏的确是沁人心脾,有种说不出来的磁力,以至我现在即便已经有了很多其他的版本(演奏者都是如雷贯耳,资格比这两个人更老的音乐家),仍旧只愿意听他们两个人的版本。
或许因为曲目位置的缘故,第一张CD的第一首曲目,也就是K379(G major[……]
生活多美好
难得这么忙的时间里还有兴致写一篇生活随笔。中午吃完饭出去走走,消化一下,我是昨天才发现就在我的公寓后面有一条小河,然后河边的小道上可以散散步,今天是周日,商店都关了门,路上也没有什么人,更加难得的是,今天是这个欧洲小城难得的艳阳高照的晴天,出去沐浴在冬日里温暖的阳光下,心情的确好了许多。
最近的一个小组作业做的非常不开心,如果不是今天像天鹅绒一样的阳光,我估计得郁闷一段时间了,但是走在宁静的河边——一个人散步一直都是我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候之一,当然更惬意的是和自己的爱人或者知己一起散步——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部美国老电影What a Wonderful Life。开学的时候上的经济学的[……]
关于拜占庭的讨论及野老短评
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拜占庭的讨论,很有意思,摘录如下,后面括号内有我的短评。
问:东罗马军战斗力怎么样?
答:
- 典型的贵而精的部队。面对海量敌人就不行了。(野老评:其实拜占庭的军队也海量过,想当年贝利萨留。。。)
- 东罗主要是防守任务太重,东、北两个方向上入侵的蛮子乌泱乌泱的,东罗的军事实力全都耗这上了,整个一给西欧看大门的。那时候(中前期)东罗的军事实力如果和西欧比,基本可以看成老虎比猴子,两者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概念。(野老评:但是也不能把西欧说地太挫,要知道那个时候西欧虽然乱,但是占领西欧的恰恰是让拜占庭头疼不已的蛮族,所以即便后来查士丁尼收复了意大利南部,却无法真正恢复[……]
卷六篇一:莫扎特如何交作业(下)——长笛协奏曲
除了四首长笛四重奏,莫扎特还谢了两首长笛协奏曲,一首为长笛和管弦乐队写的行板和一首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交响协奏曲)。
不难想象,莫扎特为长笛和乐队所写的音乐和他为长笛写的室内乐一样,也都是为交作业而创作出来的。其中,两首长笛协奏曲的委托者和四重奏的委托者是同一个人,都是荷兰的长笛演奏家Ferdinand De Jean,也许莫扎特实在是给这个荷兰人写烦了,原本约定写三首协奏曲的,结果真正完成的只有一首,而第二首其实是莫扎特早先创作的双簧管协奏曲的改变版,第三首莫扎特连改编都懒得改编了,取而代之,莫扎特留下了一首单乐章的行板,音乐史一半认定这是第一长笛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另一个版本。有的人认为这[……]
维瓦尔第的一首神曲
音乐史上,如果说要找一个“神曲”大师,恐怕就算连莫扎特、舒伯特等人也不敢对维瓦尔第说三道四,维瓦尔第除了是一个协奏曲大师之外,还是一位声乐大师,在他卷帙浩繁的声乐作品中,除了很多现在几乎已经不再演奏的歌剧之外,绝大多数都是他当教堂音乐家的时候为教堂和他心爱的少女乐团Ospedale della Pietà所做的声乐作品,其中不乏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作品。我最近就发现这么一首作品:《主上如是说》(Dixit Dominus RV594)。这首为一首为独唱、双合唱队与双乐队所做的教堂合唱作品,基于拉丁文版《圣经-诗篇》(Psalm)中的109号所谱曲。我们中国人在听古典声乐作品的时候,总是会很[……]
闲作
一线孤风枕残阳,清灯浊影对愁眠。
几度干戈廉颇老,卅载平戎仲升还。
长江万里朝沧海,烈士百年归庙堂。
曾经往事随流水,半生依旧刀笔官。
学匪派影评之:日剧《101次求婚》中的穿帮镜头
最近我看了几部日剧,其中一个是《101次求婚》,这里的女主人公是一个颇具古典气质的大提琴家,所以剧中出现了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甚至肖邦的《离别曲》成了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音乐。我一直认为日本人对古典音乐的狂热和敬业,是中国人无法比拟的,这虽是一部言情剧,但是能看出音乐的选择是非常用心的(同样,我觉得《白色巨塔》里对瓦格纳《唐豪瑟》序曲的选择也是独具匠心),但是呢,还是有一些很弱智的穿帮镜头被我给发现了。
《101次求婚》的第二集的一个场景是女主人公所在的乐团进行演奏,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看到这个镜头,关注的对象肯定是无比美丽浅野温子,但是,对我来说,我第一个注意到的是背景音乐:[……]
看看中国法治多荒谬:佘祥林案和“富二代”杀妻案
今天中午刚刚回来,看到一个新闻“南京富二代连捅20刀杀90后妻子被判死缓”,第一个反应是无所谓地笑了笑,心想“这富二代家肯定塞了法官不少的钱”,但是我也依稀记得去年还是前年案发的时候新闻对它的报道,我觉得不管是那被杀的女人,还是那杀他老婆的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这个男的杀妻手段如此残忍,并且证据如此确凿,关键是还成了社会事件(想想药家鑫怎么死的),法官再腐败也不至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肯定要判死刑的,否则连这种案件都不判死刑,还有什么案件会死刑呢?
结果最后的判决还真超出了我的想象,法官竟然真的没判这个富二代死刑,仅仅是“死缓”,虽然后面还加了个“限制缓刑”,但是大家都是中国人,还不知[……]
卷五篇十:莫扎特如何交作业(上)——四首长笛四重奏
莫扎特为几乎所有的重要乐器(除了大提琴)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音乐文本,除了协奏曲,室内乐是我们感受莫扎特通过各种乐器创造出来的美的最好的地方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依旧保留了浓厚的贵族音乐气质。风范典雅而旋律甜美,十分适合在各种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演奏。
莫扎特为长笛写过两首协奏曲和四首四重奏(编制是: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中提琴)。四首长笛四重奏之中的前三首(K285,K285a,K285b)是应当时一个荷兰业余长笛演奏家(K298) Ferdinand De Jean 的委托而创作的,大约写于1778到1782年之间,而第四首则是莫扎特自娱自乐的产物,写于1786年左右,从他为这首A大调四重[……]
卷五篇十:莫扎特如何交作业(上)——四首长笛四重奏
莫扎特为几乎所有的重要乐器(除了大提琴)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的音乐文本,除了协奏曲,室内乐是我们感受莫扎特通过各种乐器创造出来的美的最好的地方了。莫扎特的室内乐,依旧保留了浓厚的贵族音乐气质。风范典雅而旋律甜美,十分适合在各种上流社会的社交场合演奏。
莫扎特为长笛写过两首协奏曲和四首四重奏(编制是:长笛,小提琴,大提琴和中提琴)。四首长笛四重奏之中的前三首(K285,K285a,K285b)是应当时一个荷兰业余长笛演奏家(K298) Ferdinand De Jean 的委托而创作的,大约写于1778到1782年之间,而第四首则是莫扎特自娱自乐的产物,写于1786年左右,从他为这首A大调四重[……]
我也来个WEEKLY UPDATE
在商学院学习两个月了,感觉的确和哲学院,法学院非常不一样,哲学院(本人经验仅仅局限于人大)的老师大多自称大师,不在乎和学生互动,甚至也不点名,号称只要课讲地好,学生自然趋之若鹜,课讲地不好,靠点名来维持自己的面子,就像半老徐娘靠威胁出轨来留住自己的丈夫一样,因此那些或真或假的“大师”们也都像极了私塾里的先生,摇头晃脑讲完,不管你听没听懂,你使劲听就是了,因为这个原因,哲学院出来的学生大多大多属于独行侠类型的人,喜欢单打独斗,崇尚个人英雄主义,我至今对普希金《茨冈人》这首长诗情有独钟,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恰恰相反,商学院的老师都很务实,也没有谁自称过大师,上课都有专门阿姨负责签到,因此和逃课成风[……]
卷五篇九:K498:被忽视的杰作
前几天本科时候的一个同学来宿舍,忽然要根我借一些莫扎特的音乐听。我推荐她听肯普夫的A大调钢琴协奏曲,她说听过了,让我再推荐一个,我想了想便说那就听他的钢琴奏鸣曲吧,她又说小时候练习钢琴弹的就是那些,后来没有时间就把钢琴荒废了,让她去听这些,是钩起痛苦的回忆,所以还不能听,让我再推荐一些,我忍住怒火,又说那就听他的双钢琴奏鸣曲吧,海布勒和霍夫曼演奏,保证听完一次还想继续听,她说,不是说了吗,不能听小时候弹过的。我再也忍不住了,说你烦不烦,又不是我求着你听,算了不要听了。这个大姐本科时就以磨矶著称,我本科当学习委员的时候多次领教,只是没有想到现在竟然还要受这种让人难受的磨矶。不过她最后终于说了句人[……]
卷五篇八:海顿和莫扎特的柔板引子
在所有的音乐家之中,海顿是一个比较讲规矩的人,他的音乐虽然好听,但是却又能做到一板一眼,该这个音型的时候他从来不会像贝多芬似的来个创新。所以,海顿的音乐,外形从来都是一样子的,它们是依靠不同音乐元素的组合来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和贝多芬正好相反,贝多芬从来都不喜欢创造风格和上一首作品类似的音乐,他曾经放出豪言:从来不听自己作品之外的音乐,以防其他人的音乐影响他的独创力。我看这句豪言壮语说地谦虚了点,我想他连自己的音乐都不会去听,以防影响他之后创作的独创力。
海顿的“死板”能从他创作成熟期爱不释手的“柔板引子”见微知著,在整个音乐历史之中,这也算是海顿的看家绝活了。虽然其他的音乐家也用过海顿[……]
这是一篇真正的散文
现在还记得小学的时候老师教我们散文的真义应该是:形散神不散,那个时候我既不知道什么是形,也不知道什么是散,不过还是在那么小的年纪就写过若干篇让老师难以相信靠我的年龄能写出来的文章,其中的体裁包括小说,古体诗,还有一副足以乱真的素描画,不知道里面有没有散文。
到了后来,我在别人学习一技之长的时候躲在大学里钻研哲学,读过许多文青装B专用的书籍,比如卢梭,文德尔班,康德,歌德,当然,还有法国的蒙田。其中,我对蒙田的意见最大,因为我读他的Essay(散文),很多时候感觉有时候形不散,神也不散,全篇几千字,一直在翻来覆去地讲一个无聊透顶的问题,有时候既形散,又神散,我不知道他在讲些什么劳舌子,讲着[……]
卷五篇七:一期一会
自从我的这个小地方开始出现以来,发表的文章都是我以前写的东西. 我之所以要建立这么一个永久的网站,就是不想以后再换发表文章的地方了,自从开始写博客,已经换了很多地方,所以我就刻意地申请了一个独立的域名和服务器,这下以后我就不能轻易换地方写东西了,毕竟申请域名和服务器可是要花钱的.
今天,我才是这么一年来第一次做下来—–确切地说是躺下来—写写文章. 掐指算来,自从去年流离失所,已经快又一年的时间了,这么长的时间,多半是在犹豫,伤感,痛苦和失落之中给蹉跎掉了,对于一个逐渐意识到年纪已经变大的人来说,这些蹉跎掉的一分一秒都像从自己身体里面流出的一滴滴鲜血一样, 但是, 过去的事情,我除了[……]
The meaning of marriage from a etymological analysis
Only until recently, I discovered that many persons I admired deadly are lifelong bachelors: the philosopher Immanuel Kant, the composer George Handel, father of Vietnam Ho Chi Minh, the Prime Minister of UK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and the American President James Buchanan.
There are also some d[……]
卷五篇六:一个莫扎特的最新八卦
今天看到了一个美国科学家对莫扎特死因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文如下:“
美科学家破解莫扎特死因之谜:太阳晒得太少
编者按:1791年12月,奥地利“音乐神童”莫扎特英年早逝,死后三天即入土,未做解剖,死因就此成谜。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其死因在科学家心中一直是个问号。如今有科学家宣称,太阳晒得不够多以致缺乏维生素D,是莫扎特健康欠佳的根本原因。
莫扎特生前饱受疾病之苦,曾患肾病、天花、伤寒、扁桃腺炎及咽喉炎,美国太空总署退休科学家葛兰特近日称,缺乏维生素D是他健康走下坡及英年早逝的主因。
据英国媒体称,莫扎特每天日夜颠倒,埋头写曲,又住在全欧洲日照最少的国家[……]
卷五篇五:J.C.巴赫在莫扎特音乐中的又一个影子——12首变奏曲K500
有一件也许早就被人所遗忘的事情,那就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受以为巴赫先生的影响颇深,这位巴赫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那位写了《哥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等名作的巴赫,而是这位巴赫的最小的儿子,J.C.巴赫,因为他的一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伦敦,所以又被称为“伦敦巴赫”,以区别于他的父亲—正派巴赫,还有他的一位哥哥“汉堡巴赫”——C.P.E.巴赫。
伦敦巴赫和汉堡巴赫在音乐史和创作的风格上,和莫扎特都比较近,而莫扎特由于和前者接触的比较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位前辈的影响,而且莫扎特在伦敦表演的期间,伦敦巴赫对这位还是少年的神童赞许有加,所以莫扎特终生没有放弃对J.C.巴赫的敬意。当1782年伦敦巴赫在[……]